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反對派再炒UGL的政治算計

時間:2017-05-23 03:15:49來源:大公網

  立法會二十六名「泛民」議員發表聯合聲明,批評特首梁振英就調查UGL聯絡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周浩鼎,決定向他提出彈劾。反對派還支持梁繼昌留在專責委員會,繼續對抗。他們甚至將矛頭指向全國政協,稱反對梁振英任政協副主席。這一連串的舉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企圖轉移視線,掩蓋他們因為「佔中」和搞「港獨」、「民主自決」,對抗人大常委會8.31決定,對抗基本法,所造成的孤立的局面。他們想換一個題目,換一個戰場,繼續對抗,繼續反中,並過渡到九月份的立法會補選。

  周浩鼎處理UGL調查的過程,也許有不夠周到的地方,但是他沒有泄密和任何的利益衝突,他已經辭去了調查委員會的所有職務,目的就是停止繼續爭拗,讓調查委員會正常地工作。但是,立法會除了金錢利益外,也有清晰申報機制,梁繼昌向稅務局投訴梁振英,說他觸犯了法例,又擅自在立法會不顧事實詆毀梁振英,引起雙方的法律訴訟,他留在調查委員會,有明顯的主觀成分和訴訟利益牽涉,影響到調查委員會的獨立公正調查,也影響到調查委員會的形象。二十六個立法會反對派議員,全力支持梁繼昌留下,動機完全不是為了調查,完全是為了對梁振英進行政治審判,抹黑「一國兩制」和中央政府,進行政治炒作。

  無理無據詆毀梁振英

  所謂UGL事件,必須要判別有關的事件是否發生在梁振英擔任行政長官的任期之內。但誰都可以清楚知道,有關的協議和有關的出讓公司股權交易,出現在梁振英任期之前,而且在梁振英的任期之內,UGL並沒有因為特區政府的任何決定而對UGL的交易做成任何好處。所以,作為會計師的梁繼昌,無法就UGL和梁振英的股權交易提出任何證據,並提出指控。他攻擊的要點是要求稅務局查清楚梁振英在這個股權交易中,是否逃稅。梁繼昌是資深的會計師和稅務專家,他狙擊梁振英,題目是「徹查梁振英收取澳洲公司四百萬英鎊款項的事件」,他一定要弄清楚,交易在澳洲進行,關於屬地管理的原則,應該由澳洲稅務當局進行處理。

  2011年梁振英辭職準備參選,和UGL簽訂「不挖角、不競爭」的離職協議,這根本和行政長官的職權無關。梁振英根據協議所得收入,根本不必在香港報稅。梁振英究竟應該繳交什麼稅,梁繼昌從來說不出來。這種做法固然是製造行政機關的麻煩,也嚴重侵害香港社會成員的人權和自由。如果有其他的人,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經過一輪炒作說立法會議員裏面,有人逃稅,然後要求香港稅務局和立法會調查,豈不是天下大亂?反對派的議員能否接受這樣的調查?

  然而,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如果梁振英在UGL事件中涉及違法、涉及所謂的「漏稅」問題,何以在反對派炒作了五年之後、在英國與澳洲公司與政府部門明確表態後,仍然沒有找到任何實質的證據?這已經說明,UGL事件本身並非反對派所炒作的那樣屬於貪污瀆職問題。

  反對派主張設立調查委員會,完全是一種政治陷害行為,立法會只需二十名議員贊成便可以成立委員會,反對派可輕易操作。

  反對派通過人格抹黑「倒梁」,且進行「反中」活動,才是成立這個委員會的真正目的。反對派根本沒有任何權力和法理依據,干涉和阻撓國家主權行為,也沒有資格阻撓全國政協提名和選舉梁振英擔任政協副主席。企圖利用UGL事件的無理、無證據指控,剝奪全國政協的權力,是非常荒謬的。

  調整策略渡過危機期

  反對派現在要炒熱UGL事件,無非是要在香港煽起「反中」情緒,要浪費立法會的時間和精力,讓立法會空轉,無法集中力量處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問題。反對派發起「佔中」,鼓吹「港獨」和「民主自決」,自以為得計。但是人大常委會對於基本法一零四條釋法,梁頌恆及游蕙禎因為「宣誓風波」而被法院褫奪了資格後,又再有四名立法會議員面臨着被剝奪資格的審訊。反對派立即像泄氣的皮球,明白公然支持或者鼓勵「港獨」和「民主自決」,都是違反基本法的,一定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大量的青年人和中產階級,看到了他們在選舉行政長官的過程中,極力投入「小圈子選舉」,而且敗得非常難看,再也不相信他們的「真普選」和「港獨」的鬼話。

  行政長官選舉後,反對派企圖發起一次「反對基本法」「反對小圈子選舉」的大型遊行,結果僅得三百二十人參加,陷入相當孤立的環境。因此,他們不得不進行策略調整,一面高呼「要避免沉重的犧牲」,「不需要付出不必要的代價」,一面宣傳「要實現大和解」,要求「行政長官進行特赦」,企圖獲得喘息的時機,改變成溫和低調的形象,重新吸納年輕選民和中產階級。UGL事件就成為他們轉移社會視線,拖延時間,以渡過危機的一種手法。反對派也清楚,二十六票,根本就無法變天,這個委員會也沒有傳召權力,根本就不可能獲得什麼結果。但這個委員會卻有讓他們喘息的好處,讓他們有金蟬脫殼的機會。   資深評論員

新資源與本科教育公平/何順文

  過去五年香港教育開支佔公共開支比例有下降趨勢。在佔GDP百分比方面,2015/16年度為3.41%,遠比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值4.65%為低。這反映政府對教育的承擔不足,也遠未符合國際標準。

  林鄭早前承諾檢視教育政策和大幅增加經常教育開支最少五十億元,各界對此建議普遍支持和肯定,特別在幼小中教師權益補救及其他教學發展支援方面。但筆者認為,分配新資源應遵從兩個大原則,就是教育公平性和持續教育質素提升,並需配合教育的長遠目標、價值與制度,令新增的資源用得其所,為教育生態帶來積極正向改變。

  在高教方面,八大公校每年獲政府直接資助達200多億元,學費低廉,而非牟利自資學位頒發院校卻沒有任何直接資本性資助,只有小部分自資學生得到政府「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學費補助及不定期的捐獻配對補助金。這個差距明顯失衡,導致缺乏教育公平性,政府曾提及的公私型雙軌發展模式有待急起直追。

  目前自資高校在資源方面困難重重,持續健康發展急需政府扶助。筆者一直爭取政府資助所有高中畢業生升讀自資院校學位課程,令自資課程淨學費拉近至資助學位水平,減低自資學生的財政負擔。另外,建議利用財政司司長提出支持教育發展的180億元財政盈餘,向自資院校作一筆過啟動期資本補助或豁免大部分建校貸款額,幫助私校成長,避免將基建成本轉嫁學生身上。

  自資院校面對資源困難

  為大部分達標的中六畢業生提供具質素的本科教育機會,是政府的基本責任。大學本科教育在香港主要是公益事業,非牟利自資院校負有公共責任照顧社會利益,目前協助政府提供額外每年近萬個認可學士學額,大幅提升適齡入學率與教育公平。

  在香港,入讀認可自資學士課程的學生,必須達到文憑試「33222」的最低入大學成績要求(約佔35%考生)。這些私立院校的校園設施、師資、師生比例、課程、教學、財政穩建性、管治、畢業生出路與質素保證機制,均受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HKCAAVQ)的嚴格評審及監察,因此質素及成果有一定保證。部分私立院校已具備大學體系、規模和國際教研與管治水平,也有明確計劃和時間表申請正名為大學。

  自資院校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及校舍建設資金。自資院校發展初期很難全數負擔發展的費用。政府在此已作出帶領推動作用,包括近年向認可非牟利辦學團體撥地、提供啟動免息貸款以興建或擴建校舍,及不定期的籌款配對補助金計劃。但建校免息貸款必須於樓宇落成後10年內攤還,這對院校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

  自資院校要不斷投放資源以維持設施、師資與教學質素,由於缺乏政府資本性與經常性資助,需要收取相對公校較高的學費。現時公校每年學費約為42100元(政府另資助院校每學生約20多萬),而自資院校學費平均約為七萬多元。後者學生要多付三萬多元,但學費收入往往仍未能收回總單位成本。

  入讀自資院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基層家庭,雖自資學生可申請政府助學金及低息貸款,收取過高學費仍會嚇怕學生及家長,也難大幅增加學費。因此自資院校需要大幅倚賴外間捐贈以支付校園的巨大資本投資,提升教研設施與質素,及發放獎助學金。但由於香港自資院校起步遲、歷史短(大部分成立於2009年或之後),成就與聲譽仍有待提升,加上欠缺龐大舊生網絡支援,外間籌款並不容易。由於大部分籌款只能用作償還政府貸款,政府及商界贊助的教研經費又不能用於日常營運,院校可作教學和學生發展的資源仍很缺乏。

  目前SSSDP資助只與特定新興行業有關的課程,但社會經濟變得很快,政府人力需求預測往往有偏差及未能追及社會所需。另外,SSSDP也會造成「一校兩制」,被一些人視為分化學生,也令人感覺較基礎或傳統的學科不受政府重視,只鼓勵學生修讀實用學科而輕個人志趣理想,也不符合本科博雅教育的精神。筆者相信SSSDP計劃只是政府資助自資學生的第一步,應要盡快擴大至所有主修學科(資助額可按學科不同,令學生只需交公校學費的不超過110%)。

  資助所有自資生學費

  換句話說,作為納稅人子女的權益,符合升讀大學成績的本土自資學生都應獲學費資助,以取代SSSDP。按每年約資助九千名自資生每人三萬元計算,幾年後每年政府只需額外支付約十億元。希望政府盡快能將學券制或買位方式擴展至資助所有自資院校學生,確保教育公平。

  SSSDP計劃或學券制主要幫助學生,雖能吸引更多學生入讀,但未能直接裨益自資院校的發展。筆者亦向下屆政府提出直接資助私校的建議,即提供一次性啟動補助金,以償還政府免息貸款和應付龐大校園資本支出。這亦可協助院校騰出外間捐獻籌款直接用作提升教研與學生發展。據統計,目前六間自資學位院校共欠政府貸款總額約20億元。

  總括而言,香港政府財政盈餘充足,有能力應付上述的社會投資。上述建議的啟動期一筆過補助金,及資助所有自資本科生等資助措施,除可減少自資院校赤字及加學費的壓力外,也有助其在初期建立穩健的財政,以應付未來發展成為優質私立大學。但上述建議的原則是政府不會改變目前私校的管治自主與學術自主,讓院校直接向就讀的學生、家長與學術評審機構問責。

(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恒生管埋學院校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