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從工業到金融 上市先後看中國轉型

時間:2017-05-15 03:15:39來源:大公網

  今年恰逢「恒生香港中資企業指數」(紅籌指數)推出20周年,而首隻紅籌股的誕生則要追溯到33年前。1984年,中資背景的中銀集團及華潤集團合資收購當時陷於財困的康力投資67%股權,令其成為首個中資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主板及創業板共有158家紅籌公司,市值合計達52699億元,較1997年底增長超過10倍。

  另一邊廂,國有企業青島啤酒H股1993年在港招股並獲巨額認購,開創了國企來港IPO的先河。次年又有九家H股上市,集資額佔當年香港新股集資總額的57%。有見國企對香港資本市場的熱情,「恒生中國企業指數」(H股指數)應運而生。時至今日,主板220家H股公司的市值約57880.13億元,H股指數成為港股投資者最為關注的指數之一。

  翻查20多年的資料不難發現,在港上市的內企,除了市值和成交愈發搶眼外,其行業布局的變化,亦印證了經濟環境的變遷。以H股指數成份股為例,包括青島啤酒(00168)、馬鞍山鋼鐵(00323)在內的最初9隻成份股清一色為製造業。隨後,在內地經濟及產業結構改善的驅動下,H股指數成份股的行業分布開始呈現多元化。

  2004年,財險(02328)、國壽(02628)成為H股指數成份股,此後兩年交行(03328)與建行(00939)相繼加入,金融股嶄露頭角。隨着內地資本日漸開放,以及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在資本市場的實力和影響力迅速壯大。

  如今的40隻成份股中,21隻金融股撐起了半邊天,以內銀為首的中資金融股表現,正牽動着越來越多投資者的神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