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鄭燕祥倡建立教育「大平台」

時間:2017-05-08 03:15:36來源:大公網

  圖:鄭燕祥提議建立「大平台」,長遠讓香港與大灣區共享教育資源\大公報記者唐曉明攝

  香港回歸20年,教育界與內地交流密切,從遠程教育、姊妹學校以至科研合作,合作空間巨大。有什麼辦法讓這種合作走得更遠?香港教育大學講座教授鄭燕祥提倡以大數據建立教育「大平台」的概念,推動本港與鄰近地區的教育資源整合,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共享教育資源,既讓各地老師取長補短,也可消除困擾本港教師多年的「重新發現車輪」怪現象,有心有力做好德育,並裝備學生迎接新世紀挑戰。\大公報記者 唐曉明 呂少群

  談到香港始自千禧年的教育改革,鄭燕祥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教改運行十幾年後,現在是時候總檢視了。今年二月,他結集出版《香港教改三重變奏》提出全面檢討教改,呼籲凝聚共識,讓教師、學生和課程擺脫超負荷(Overload)困境,讓香港教育走上新里程。無獨有偶,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也表明要全面檢討教改。

  讓教改走得更穩更遠

  回首過去,鄭燕祥認為本港老師花了太多時間處理自評、外評及行政工作等文件,亦需重新規劃校內課程,少了時間做教學工作和接觸學生,十多年來推行的融合教育,更令老師工作難度增加,加上校本政策令老師會議增多,非教學工作負荷有增無減。

  「初時覺得老師參與教改是一件好事,是校本自主的表現。但若拿捏不當,老師的時間就會虛耗在老師與老師之間,而不是用在老師與學生之間,教育界是時候思考哪些事該以校本去做,那些不必。如果所有事都是校本去做,就等同『重新發現車輪』,時間未能好好分配在學生身上。」鄭燕祥認為,應該有個中央平台去處理部分校本工作,疏導教育界的工作負荷,否則老師難以專注正業。

  為此,鄭燕祥提出「大平台」概念,發揮眾智薈萃作用,讓教改走得更穩更遠。今年三月兩會也提出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他說:「現在科技成熟,儲存數據能力強大,有關部門可以在每個學科找一些專業教育界人士,共同發展教育『大平台』,開發、更新教育資源,讓老師根據資源自行因應需要優化教材,減低自行製作教材的成本,不用再『家家煉鋼』。」

  鄭燕祥直言,「(大平台)目前只靠香港很難做到,可因應不同科目,按不同地區分工,然後共享平台成果,例如促進『大灣區』內各城市合作,在課程制訂上優勢互補。讓每個科目的優秀人士結成聯盟,共同開發教材。」他說,發展成熟後,甚至乎可將合作領域擴展到「珠三角」、「長三角」的城市,對未來的課程發展起積極作用。屆時,學生所獲得的不只是該校老師所教,而是取材自附近地區最優秀專家的心血,比一個城市單打獨鬥更為厲害。

  為學生提供能力驗證

  長期研究香港和世界教育趨勢的鄭燕祥補充,「大平台」也可為學生提供能力驗證,提高學習效能。「學生在平台學習,數據直達雲端伺服器,經大數據處理後,學生可利用人工智能作出結果分析,例如即時解答問題,自行調校學生需要的內容程度。由此,學生的學習歷程也個別化,全皆度身訂造,這將解決了學生多元學習、個人化學習的難題,因為學習快慢高低也能自動調校。」他認為,透過大數據的整合,亦可得知全港學生的學習趨勢,甚至乎可取代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現改稱BCA)。

  鄭燕祥認為,「大平台」成功與否在乎有關當局是否有實行的決心。「最關鍵是『大灣區』內的相關專家,能否凝聚起來一起去做,這方面需要花心機去組織,讓每個領域都有足夠的專業人手去處理問題。實行過程有一定難度,但如果社會有共識,官員夠決心,相信香港可以做得到。」

  至於檢討香港教改,鄭燕祥建議,設立一個具社會認受性又了解實況的專責委員會,重建諮詢體制(少委公職繁多但對教育陌生的工商精英),重設教育署,重建與辦學團體夥伴關係,「教改必須正視並了解中國崛起的現狀和未來,裝備學生有這樣的視野和國情意識。」

  編者按:

  回歸20年,香港教育迭有新猷:12年免費教育、新高中學制和辦學多元化相繼實施,不過,國民教育的頓挫、青少年德育缺失以至偏頗思潮抬頭,令人關注。《大公報》教育版今起推出《教育前瞻》系列訪談,與讀者前瞻未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