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有能者「居」之\祥益地產總裁 汪敦敬

時間:2017-04-26 03:16:17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會步其他大都會的後麈出現大遷徙,大遷徙正是大都會的宿命

  2007年,當時特首曾蔭權提倡「大都會」概念的時候,我就提出擔心香港會步其他大都會的後麈出現大遷徙。對!大遷徙正是大都會的宿命。日前,陳茂波司長推介恩平溫泉,並認為「港人長遠可考慮到大灣區居住或退休。」這正正是反映到有關的轉變已經到了分水嶺了。其實本專欄亦在近期提出不少有關的轉變,希望香港人專注去正面迎接及準備。

  「貨幣才是影響樓市最大的因素」,因此在大都會來說,樓價上升也是宿命,我們不值得花時間去期望樓價下跌,午飯時間去適應和掌握機遇。

  資金決定樓價,但樓價就決定人民的遷徙方向。如果「有一層樓是平倉,買超過一層才是好倉,沒有買樓是淡倉」的話,淡倉就要向大都會以外遷徙,但好倉就有條件向大都會以內遷徙。歷史上由唐朝白居易的長安,至近代的紐約、倫敦和香港人一手造成的溫哥華,原居民向外圍遷徙也是在宿命下發生。

  電影《北非諜影》有句名言「一入一出」,我不知道在電影內這句說話的原意是什麼,但是與今天不一樣的大時代裏,就令我想起大都會匯聚人才和資金,有人湧入,就總會有一些人要淡出,誰人流入流出的機制就是決定於樓價和物價。

  我們看看溫哥華的故事,溫哥華人遷徙用的機制其實亦是樓價。我有一位親友,是溫哥華的老華僑,他二十年前就是被樓價遷徙到溫哥華以外,後來可以返回溫哥華的內圍,原因亦正正是買樓。樓價後來不斷上升,令他又可憑樓換樓遷回溫哥華市中心。

  年輕人應該「先苦後甜」

  可恨的是,近年不少人踐踏置業者為「樓奴」。不少學者更高調表態「年輕人不要將時間花在買樓上」。在掌握大都會時機的角度上,是一個超錯的建議,如果在人生的哲理來說,人生總要由自己去嘗盡甜酸苦辣的,年輕人早計劃「先苦後甜」不見得比先玩十幾年才擔心置業的「先甜後苦」愚蠢。

  過去幾年,以人均入息中位數字去計算,一對年輕夫婦相加的收入是可以買到300多萬的物業,每人每月儲起收入三成,儲3.8年作首期(已計壓測),在今年二月前年輕人入市仍可靠自己,但隨着樓價不斷再上升,這些機會也逐漸渺茫。

  叫人不要上車置業去等跌和玩樂的人,慚愧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