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朝鮮半島的戰爭喧囂,令韓國人最受傷。甚囂塵上的「四月危機論」傳聞、言之鑿鑿的「先發制人」打擊、直把民眾弄得頭昏腦脹,人心惶惶。有韓媒呼籲,美若真是韓國的盟友,就應該對激化半島軍事緊張的言行保持克制,不要把盟友置於困境。
「保衛者」行動引起「被保衛者」的反感和不安,未免有些滑稽,但卻是現實。民間早就有「美國想打誰,就打誰」、「朝鮮誰打我,我就打韓國」、「韓國誰想打我,我就拉上美國搞軍演」的傳言,邏輯簡單明瞭,卻道出美朝韓三者間的微妙關係。
韓國夾在美朝之間,處境頗為尷尬。朝鮮從未把韓國作為對等談判對象。在朝看來,談判對象只有美國,韓作為美的被保護國,連本國的事務都作不了主,又怎能在半島問題上有獨立立場和主張。而美也從未把韓當作平等夥伴。在美看來,韓是自己的保護對象,其立場只能是僕從主變,和平時期,是一粒「棋子」,戰爭時期,則是一團「炮灰」。
實際上,美是在挾持韓國威脅對朝開戰。美本土遠在半島萬里之外,美軍主要防範的是核武器和中遠程導彈。戰爭進展順利則打,不順就撤,損失不會太大。但戰火卻將韓國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五千多萬民眾性命完全置於常規武器之下,平壤瞬間把首爾變成火海的威脅絕非危言聳聽。這便是韓國的困境,既無力影響朝鮮擁核進程,亦無力左右美軍行動,韓不知該把自己的命運交給誰。
韓在近期半島緊張中的角色再次暴露出其尷尬境況。面對民眾對開戰的疑慮,政府僅以美會提前告知來敷衍。韓外長尹炳世在分析美「卡爾文森」號航母移師朝鮮半島時稱,其主要目的是加大對朝軍事施壓,此舉意在維和,不會擅自對朝動武。可見,青瓦台對航母是否北上並不知情,對美軍調遣和部署都是蒙在鼓裏。
美副總統彭斯日前訪韓,本意是為了安撫盟友,以消除韓對特朗普上台後亞太政策走向上的一些疑慮。但其突訪「三八線」透出的對朝強硬姿態,以及「美對朝戰略忍耐時代終結」的表態,不僅未能讓韓民眾吃到「定心丸」,反而更增加了疑慮。韓國人更不知道美「戰」與「和」的底牌,更不清楚美「保衛韓國安全」的承諾能否真正兌現。在來自北方的核威脅面前,韓國民眾不相信「薩德」、航母都給自己帶來安全,也不相信美點燃戰火後,會與韓同生共死。
特朗普也許太希望通過一場戰爭樹立威信了。開戰容易,終戰難,在對朝動武前,還是要聽聽韓國人的意見,設身處地考慮一下韓國人的感受,勿輕易點燃這隻後患無窮的「火藥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