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組團,到廣東省東江流域進行職務考察。行程中視察了東莞市太園泵站和深圳水庫等。考察團由立法會議員兼鄉議局主席劉業強當團長,隨團的還有「泛民」立法議員長毛梁國雄、黃碧雲、莫乃光、陳淑莊等人。
儘管過深圳關卡時,長毛因為佩戴黃絲帶與穿有切‧格瓦拉像的襯衫受到關員關注,成為香港的新聞外,更值得重視而又有建設性的是類似這種關乎民生問題的兩地交流,卻沒有在新聞中很好地向港人推介,反而是有人搞小動作而又和考察團主旨無關的事,成為被炒作的新聞,可見香港的一些媒體與政界已走向「言不及義」、「行不及禮」的沒落。
東江供水對港功德無量
為什麼說這次考察東江水是一件極有建設性與關乎民生極重要的事務?因為供水對一個七百多萬人口的大城市來說,平日供水充足,大家不知不覺,不以為意,一旦出現水荒,再大的城市,也要立即陷入困境。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無數次黃河大改道,原本在河邊的城鎮,突然一條大河不見了,周邊的地域因失去河道也因此乾燥而轉為沙漠,人們也被迫放棄家園,跟着黃河改道而重建城鎮。大家只要親臨陝西、山西黃河改道的舊址,便可見人煙絕跡、文明不再的情境。旅遊到過美國西部亞利桑那州大峽谷的人,都會為峽谷半腰岩上廢棄的古城而感到好奇,後來經科學家研究,從樹的年輪找到答案,原來史上該區曾出現二十年的乾旱,原來在科羅拉多河邊的這個古城被迫放棄,人口被迫遷往有水源的地方。
中國因為有喜馬拉雅山的水源,每年春夏溶冰而造成黃河與長江的水患,為了克服水患,中華民族也因此累積了豐富的治水技術與經驗。當今中國大城市崛起,超過千萬人口以上的大都會不下二十個,城市人口也超過五成,要為這些大城市供應食用水,非要有世界一流的治水能力不可。最近馬來西亞還特別組織一個專門的考察團到中國取經,汲取大城市供水的經驗。由此可見港人生在福中應知福才是,有祖國豐富的治水經驗保證香港供水不成問題,那是求之難得的福氣。
讓本港立法議員到東江水流域考察,尤其是「泛民」的議員有此機會認識一下內地政府為港人的供水做了什麼工作,極有意義。作者研究客家學,有機會了解當地政府在廣東省與中央的領導下,制訂了嚴格的條例,保護東江水源周邊的天然環境,不容當地居民開闢耕地砍伐森林,以確保水質不受污染。在全國一片城市化、工業化聲中,東江水流域能夠維持生態不被破壞,對港人真可說是功德無量。「泛民」議員考察後能夠促進對內地政府與人民的了解,對促進特區立法會與內地的溝通與了解,必有收穫。
希望在今次考察東江供水情況後,特區立法會應和當地相關的治水單位建立起一個恆常的溝通機制,互相溝通。這也可促進立法議員對兩地行政部門工作的了解,方便本地有關政府供水管理與消費的政策或條例提呈立法會考慮時,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剛好過去兩年多來有關香港「鉛水」的問題,已然引起了立法會議員關注食用水的問題,希望這次東江考察團能藉此機會更深入去了解與規劃香港的水供應問題,尤其是要建立起一個危機處理的機制,以防上世紀五十年代常見的水荒問題鬧得人聲鼎沸。
多為議員安排兩地交流
今次立法會議員考察東江供水之行,建立了一個兩地互相了解生活資源的範例。其他有關生活資源的事務,包括所有食用的生活資源,例如蔬菜、生果、海鮮、藥材,與眾多糧油食品,每天每年都要從內地大批進口。內地各供應單位、涉及的人事與商品管理機制也千頭萬緒,平日運作暢順,沒有不利情況,雙方日子都好過。一旦出現重大問題,便立刻將供應切斷,民生危機也立刻爆發,到時再追討責任,對誰都不利。與其如此被未知的問題隨時威脅着,不如未雨綢繆,做好兩地溝通機制,才能確保生活供應無憂無慮、無災無難。只有從兩地恆常溝通機制去建立互諒互解,才能促進兩地人民與政府的良好關係。
除了民生供應的物資外,兩地人流的管治事務,也是千頭萬緒,非常複雜的問題。過去被「水貨客」鬧到沸沸揚揚,還另有「泛民」政客更趁機炒作本地化與「港獨」的問題。汲取了這種經驗後,如果兩地政府能深入研究每年好幾千萬兩地人流的問題,便可發現很多問題都可在剛形成時想辦法解決。像兩地男女通婚竟可在內地累積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如果能早作關注,及早發現問題,便不會發生張豐源案而爆發百萬人是否合法來港的法律糾紛。又如,內地合法申請來港定居的人流也一直在內地政府嚴格管治下,得到適當的處理,香港也就因此避免內地人湧入的問題。像這種人流管治的問題與其建立起來的管治機制,若特區立法會能組團到內地去考察一下,便可減輕不少立法會議員對人流問題作出諸多不必要的煩言與誤解。若有交流,恐怕一些「逢中必反」的議員不但沒有藉口作負面抨擊,恐怕感激還來不及呢。
因此,建議林鄭今後要為立法會多安排兩地交流的考察。
原中文大學政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