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教育政策亟待完善\高家裕

時間:2017-04-11 03:15:43來源:大公網

  香港特區政府在教育政策上需要撥亂反正,才能令教育沿正確軌道運行。

  香港的教師工作環境要改善。目前教師要教二十至三十節課,還要兼負不少教學以外的責任,以至沒有時間進修及增加課外知識,更缺乏充足時間對學生加以個別指導。當局必須定出改善方案,分若干階段將教師的教節減至十八節或以下。同時,合約教師制度需要改革。因為合約教師擔負着正常教師工作而沒有獲得正常待遇,加上朝不保夕的情緒困擾,教育質素將受到影響。

  逐步將中史定為必修科

  世界上任何經濟發達或教育發達的地區,都有眾多歷史攸久、高質素的私立學校。香港早期也是如此,但自從政府實行資助教育後,便只資助那些註冊為「非牟利」的社團或教會學校。由於進入上述學校無需交費,政府又不資助獨立私校,獨立私校遂日漸萎縮倒閉。其後果是公共財政負擔沉重,教育效果不彰。

  在課程設置上,早年文法中學及職修學校共存。為了讓一些學生及早獲得行業技能,便在中英數、史地、理化生物等之外,設了大量其實到工作中便可獲致實際經驗的科目,而設立這些科目的往往是班數、人數不多的學校,學生把修讀史地、理化生物等基礎性科目偏廢,這對學生的全面成長是不利的。另一方面,教育當局未能很好規劃中史內容及培訓優秀的歷史老師,造成學生對歷史認知不足,沒有民族情懷,形成對國家民族的疏離感。要改正這種情況,唯一辦法是定一個過渡期,要學校逐步實施將中史定為必修科。

  在中學設置了通識科,目的是讓學生學到人生及社會有關的幾項重大課題。但其實這些知識,多多少少都在原有基礎科目之中。通識課程又沒有為教師提供完整的教材與範本,教師自行到坊間尋找或乞靈於一些其實並不精煉的剪報,以致不同學校、不同教師對學生的施教與指導內容及觀點差異極大。當局要改變通識科的定位,一方面將通識科改為選修,另一方面是檢討及訂定通識科的範圍,正式編印通識科教材,讓老師施教及學生考試能有所本。當然,教師可以為學生補充教材或安排各種實地考察或培訓。考試的「及格標準」也應檢討,因為如果教材內容正常,老師資質能力正常,學生學習能力正常,而考試評核要求又屬正常,只要題目正常,則在正常情形下,應試的學生應該大部分都能及格,沒有理由只有五六成或多一些取得及格。

  另一方面,考評局命題及所訂「及格」的標準是否過高也要檢討。香港考評局也不應以國際大學要求作為標準。制度的設立需要應對大多數人的所需,否則便會讓學生無端成為「失敗者」,讓香港青年不合邏輯地被摧折,間接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現時香港高中畢業生升讀大學或專上課程的比例,較不少國家包括先進或發展中的國家都有所不如,這對於自詡為進步與發達的香港,既是不成比例,也屬一種諷刺。因為就今日社會之進步而言,大學及專上教育機構已不應視為高等或只有少數人入讀的學府,而是作為人生歷程中的「高層次的普及教育」,目的是開拓其視野,建立廣泛人際關係,增強日後進一步增長知識的能力。故未能擴展高等教育的社會,其未來發展的潛力是有限的。

  增加大學學位十分必要

  如增加大學學位會讓政府不勝負擔,就要反問,為什麼其他地區可以達到那麼高比例,而香港這麼富裕卻不能?那倒要檢討一下,是不是香港的大學成本過高?大學的另一個責任是將研究的一些成果轉化為科學或商業用途,或引導學生和研究人員向這些方面發展。但這方面的成效不大。也許與香港的產業結構及投資習慣有關,但無論如何,研究的果實,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所以,真要檢討一下大學的撥款如何分配,多少用於研究,多少用於教學?行政人員的數量與支出比例又如何,是否可以降低單位成本而培育多些人才?再看看內地,近年其科研與營運有關的卓越人才層出不窮,這正是與大學教育的長足發展有關。

  經常聽到「香港是國際都會」,大家必須掌握好英語。又常說,掌握兩文三語是很重要的,因這有利於我們的發展。但我們要問,要達到這個目標,採取些什麼方法最好?一刀切地要求每一科目(除中文、中史外)都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媒介,學生會否不是在讀歷史、地理或生物化學,而是在透過他們所不擅長的語文媒介去死記一些詞句?他們的英語能力未必能長進很多,反而將本來要吸收的知識丟棄了。用母語去思考,既讓學習效果提升,也可以節省出更多時間去學習英語科目,則其系統學習的安排也不會因被干擾而使學習效果適得其反。

  香港教師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