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滿門忠烈誓死抗日 兩岸一家不可分離

時間:2025-09-15 05:01:56來源:大公报

  圖:早前在上海舉辦的台胞抗戰史料展覽上,台胞林銘聰向大公報記者介紹他的祖父和家族長輩們的英雄事跡。\受訪者供圖

  「心血今垂竭。何堪更飼蚊。不容雷掌落。寧欲露吾筋。事急情難緩。功微力已勤。夜闌聊息偃。嗟汝漫紛紜。」這是台灣著名愛國詩人、抗日民族運動領袖林幼春1925年所作的《獄中十律》第八首《撲蚊》。整整一個世紀以後,他的孫子林銘聰在向各界介紹台灣同胞抗日英勇事跡時,也常背誦這首詩。

  「先輩林幼春把蚊子比喻為日本侵略者,微小卻令人煩躁。盡力撲蚊的人則像萬千抗爭日本殖民的勇士,雖然從眼前看成效低微,卻依然盡心盡力,代表他強韌且不屈服的民族精神。」林銘聰憶述家族50年抗日史時表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亦是台灣光復80周年,兩岸同胞共同抗日的偉大精神不能遺忘,我們繼承先輩的遺志,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完成,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大公報記者 張帆報道

  以台胞林銘聰所在的霧峰林家為代表的無數台灣抗日志士,自1895年清廷《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開始,就抱着「與其生為降奴,不如死為義民」的不屈精神,或是在台堅持抵抗殖民侵略,或是奔赴大陸參與全民抗日,為最終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用鐵錚錚的事實告訴年輕一代: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中國是兩岸同胞須臾不可分離的共同家園。

  早前在上海市舉辦的「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系列活動期間,林銘聰向大公報記者表示,從小就最喜歡聽父親講述老一輩的「忠孝節義」故事。尤其當了解到,很多抗爭故事的主角是自己家裏的長輩,就更加熱血沸騰。

  林祖密:恢復中國國籍第一人

  林銘聰介紹,霧峰林家的故鄉是福建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清朝乾隆年間,開台始祖林石渡海赴台墾荒,成為霧峰林家遷台第一世。經過歷代先祖們的努力,林家發展成為台灣知名望族。甲午戰爭後,台灣被日寇侵佔,霧峰林家第6代林朝棟就率軍固守抗日,林祖密是林朝棟之子,也繼承了父親的忠勇無畏。

  「林祖密在福建遭到日本特務嚴密監控,在台灣活動更是全面被掌控,很難想像他在台灣的抗日活動是如何進行的,而且還資助及籌劃了幾次震驚全台的抗爭事件。」林銘聰說,另一位抗日志士羅福星,曾在台灣秘密組建革命組織並撰寫《大革命宣言書》,痛斥日本在台灣的暴虐罪行,號召民眾團結抗日,引發敵人恐慌。1913年12月,羅福星被捕,之後被判處死刑。在他被搜出的備忘錄中曾記載:「林季商(即林祖密)所組織的敢死隊員二萬餘人,已與我社聯合」,可以看到林祖密積極參與抗日。

  1913年,林祖密帶領全家回到廈門鼓浪嶼,並向日本駐廈門領事館提出放棄日本籍,申請恢復中國國籍,他也成為台灣日佔時期放棄日本籍第一人。日本政府後來沒收了霧峰林家山林二萬多公頃,廉價收購水田二千多公頃。現在台中火車站前廣場、台中中山公園大半土地都曾是霧峰林家的資產,後被日本侵略者沒收了。

  林銘聰說,家裏人都知道,林祖密返回大陸,並不是因為在台灣活不下去,而是要給後代留一個典範:日本人佔了台灣,難道台灣人就甘當順民,不要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了嗎?之後,他更積極投身革命,繼續不斷捐助各地抗日義勇軍。他還變賣在台灣的田產,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後被孫中山任命為「閩南軍司令」,一直奮戰到犧牲的一刻。

  林幼春:以筆為槍捍衛中華文化

  台灣霧峰林家積極抗日,林銘聰的祖父、被譽為「海南才子」、「日據時期台灣三大詩人之一」的林幼春是文化抗日的領軍人物。1901年,他參與創立著名詩社「櫟社」,是台灣最著名三大詩社之一,最具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林銘聰解釋,「櫟」是前輩們以櫟木來反諷自己,大而無用,對國家社會沒有幫助。但其實,「櫟社」卻專注於漢學研究,並以保存和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可謂用心良苦。1918年,林幼春又與櫟社友人創立「台灣文社」,並創刊《台灣文藝叢志》,該雜誌是日據時期保存與弘揚漢文學的主要刊物。他還擔任《台灣民報》董事長,出錢出力,參與編輯並經常發表文章,肩負起台灣同胞發聲的管道,並且批露社會上的重大事件真相。

  1923年12月16日,台灣爆發「治警事件」,被搜查者、被傳訊者、被扣押者高達99人。林幼春等幾位重要同志被關入台北監獄,他因在二十歲前後得到肺病,身體虛弱,且是同批入獄者中年紀最大的,大家都擔心他在獄中熬不住。另一位台灣抗日知名人士蔣渭水與他的牢房相鄰,曾在日記中寫道,每天早上聽到隔壁牢房傳來咳嗽聲,即感覺非常欣悅,因為這表示老大哥還活着。

  在日佔時期的台灣文化啟蒙工作上,林幼春扮演着相當重要的角色。1925至1926年,他連續兩年擔任「台灣文化協會」在霧峰舉行的「夏季學校」講師,主講《中國古代文明史》和《中國學術概論》。1925年,因「治警事件」判刑確定,林幼春再次被迫抱病關入監獄,在獄中他創作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包括著名的《獄中十律》,「十律」之八就是前述的《撲蚊》。林銘聰說,祖父在獄中作詩,常以文天祥的浩然之氣自勉,堅守民族精神。終其短暫的一生,他都在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文化抵禦外來侵略奮鬥着。

  林正亨:緬甸抗日身中16刀

  林祖密與林幼春兩兄弟,一武一文,領域雖然不同,但是為國家為民族的忠義精神,都給後代樹立了典範。當然,林家的抗日英雄遠不止這兩位。之後,還有林祖密的一雙兒女。其中,女兒林崗,原名林雙盼,於1936年秋重回大陸。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她和同學們走上街頭,宣傳抗日救亡。之後又輾轉到了重慶,在當地加入了婦女難民服務隊。

  林崗的哥哥林正亨則更為人熟知。1935年,他前往大陸考入軍校,畢業才三個多月就參加了抗日崑崙關大戰。1944年,林正亨告別已懷有身孕的妻子,參加中國遠征軍孫立人部,遠赴緬甸作戰。行前,他拍了一張戎裝照,照片上還題寫了一首「滿江紅」詞:「戎裝難掩書生面,鐵石豈如壯士心,從此北騁南馳,戴日月,衣霜雪,笑斫倭奴頭將球,饑餐倭奴肉與血。國土未復時,困殺身,心不歇。」

  1945年春天,在緬甸作戰期間,林正亨的連隊被日本兵包圍,子彈打光後,全連與敵人展開肉搏,他以一敵八,負傷十六處昏死過去,戰友們從死屍堆裏將他背出,做了兩次大手術,才從死亡邊緣把他挽救回來,但從此落下殘疾。

  林銘聰指出,在台灣的抗日志士不止他們林家,目前他擔任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的理事長,協會的每位會員家族,都是一段非常感人的抗日故事,都足以載入教科書為後輩學習。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