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本港活家禽供應問題,特區政府委託的顧問調查報告日前公布,內容顯示本港近半數市民喜歡食活雞、不喜食冰鮮雞,而本港活雞零售市場設施及管理完善,建議維持活雞供應不變。
對此,「無雞不歡」、特別是「無活雞不歡」的市民和食家,當然是拍手歡迎、「奔走相告」的了:「以後有新鮮雞食,唔使食冰鮮雞啦!」
毫無疑問,本港維持活雞供應,街市「即買即劏」,當然是一個受歡迎的好消息,因為無可否認,新鮮雞的「食味」的確係好食過冰鮮雞,這是百分百無可爭議的事實,而且不僅家禽如此,其他肉類又何嘗不如是?質量和價錢都要差上一大截。而本港市民有名「識食」,但求飽口福、「不計腰間錢」,就是貴一些也不會計較,「有得揀一定揀活雞」。
對顧問報告的建議,活家禽業界自然也是額手稱慶,叫好不已,其中,活家禽批發商商會會長徐名團就說,本港自九七年起十一次禽流感殺雞事件,有七次是本港生產禽流感雞,兩次來源不明,另有兩次來自內地,在檢疫過程中已被撲殺,未有一隻進入零售渠道,而港人也未吃過一隻供港的禽流感雞,真是看不到內地供港雞的風險在哪裏。活雞繼續有得賣,市民歡迎、業界叫好,但是,學術專業界卻不是那麼看了。
對此,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出,感染H5N1或H5N9的病人絕大多數都曾接觸活家禽,甚至或僅由街市經過,故此從醫學而言,街市沒有活家禽才是杜絕禽流感最好方法。世界上已無任何一個發展國家、地區容許活家禽在濕貨市場出售,並且需用大筆金錢在農場、港口及市場做檢查和測試病毒工作。引入額外疫苗會迫使病毒變種,或被其他品種的禽流感病毒取代。看來,袁國勇教授不是危言聳聽,繼續食活雞還是有風險和要付出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