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恐襲駭人聽聞,震驚世界,再次令民眾感受到近在咫尺的恐怖,任何對安全的僥幸和幻想,都隨着地鐵內這一聲巨響化為烏有。就在俄撫平傷痛、重新出發的關鍵時刻,世界各地對恐怖活動的譴責及對死難者慰問紛至沓來,其中包括來自美國總統的電話和白宮的聲明。
俄、美同是國際恐怖主義的受害者。若純粹從反恐角度出發,特朗普在與普京的通話中,「最深切哀悼」當是發自內心,加強反恐合作、「必須堅定而快速地打敗恐怖主義」的表態未必是在做表面文章,特朗普伸出的「橄欖枝」是真實的。
特朗普上台後,遇到的最大麻煩是「通俄門」。隨着事件不斷發酵,特朗普的國家事務安全助理弗林被迫黯然下台,司法部長塞申斯,特朗普女婿、白宮高級顧問庫什納等也捲入其中。事件若進一步擴大,或演變成現代版「水門事件」。特朗普需要盡快在美俄合作上拿出一些令人信服的成果,其不惜犧牲北約峰會也要派國務卿訪俄,急迫心境略見一斑。
美國務卿蒂勒森被外界視為「親俄」人物,在擔任埃克森美孚首席執行官時,曾大力推進美企與俄經貿、能源合作,曾被克里姆林宮授予俄羅斯友誼勳章。外界盛傳蒂勒森將在本月十二日訪俄,並將面見普京,「共同規劃兩國關係未來」,蒂勒森能給特朗普帶回什麼成果,俄美關係將會在多大程度上改善,倍受各界關注。
從冷戰時的「宿敵」,到冷戰後的「戰略對手」,美俄矛盾並非一蹴而就,改善關係說易行難。美與俄能談什麼?談國際新秩序,話不投機半句多,談歐洲安全,結果將是不歡而散,談退回被收復的克里米亞,更無異於與虎謀皮……雙方能找到的共同語言實在有限。特朗普從上台前後的信心滿滿,到逐漸從原有立場退縮,反映出美俄關係的複雜性。口號可以喊得山響,美俄關係至今未有任何鬆動跡象,這便是十分「骨感」的現實。
聖彼得堡恐襲或給雙方打破僵局提供契機。俄經過兩次車臣戰爭,「戰役性」規模的恐怖襲擊活動已不會發生,但仍有來自高加索地區的「黑寡婦」人彈襲擊,敘利亞、中東及周邊地區反恐行動的「外溢效應」,也給俄帶來新的安全威脅。此次恐襲兇手來自吉爾吉斯,並與敘利亞極端組織有關聯,再次坐實了這一判斷。
但美在反恐中塞進了太多不該有的「私貨」。其中既有「雙重標準」、地緣政治博弈,也有目的各異的討價還價和利益交換,致使反恐合作貌合神離,越反越恐。不知無辜市民的淋漓鮮血,能否讓政客心發慈悲,令美俄反恐合作取得些許突破,以告慰在天亡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