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戰略(message strategy)是選舉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確定候選人、選舉團隊及支持者的主要目標,以及如何實現這目標。參加行政長官選舉的候選人曾俊華,其選舉策略的目標之一,正是「恐嚇」選舉委員會選委及市民,企圖說服他們支持曾俊華。
這種信息戰略概念並不難理解,因為我們應該都體驗過恐懼。恐懼是一種極強烈的情感,可以用來促使市民採取某個重要的行動。但是,使用恐嚇必須要有策略,並且要小心翼翼,否則,恐嚇不會產生好的效果,甚至可能一點效果都沒有。我認為,曾俊華今次的失敗,實與他和他的支持者高估了「恐嚇」策略的成效有關。
借社會分化提升支持度
香港回歸二十年來爭拗不絕,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競爭力每況愈下。在政府施政方面,被視為重中之重的房屋問題未見成效,樓價仍然高企,同時公屋輪候時間不斷延長,十年房屋大計又未能達標,民怨四起。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嚴重撕裂,不同政治取向人士之間的分歧很大,立法會議員為政治意識形態鬥爭而鬥氣、「拉布」,政策無法通過,加劇了社會的撕裂。
曾俊華選舉團隊及一班「泛民」選委多次強調,如果不選出或支持曾俊華出任特首,香港社會將要進一步分化,企圖令選委和市民相信,只有支持曾俊華,才可降低或消除這種恐懼。在投票前,包括公民黨、民主黨等在內的「民主300+」內不同政團和界別組合,陸續「轉」,聲稱要把票全投給候選人曾俊華。他們聲稱,儘管曾的政綱未完全符合要求,但這是「策略性」決定,目的是要阻止林鄭月娥當選,要選擇「最能夠抵抗中聯辦」的人當特首。
最終,林鄭月娥以壓倒性的票數勝出,正顯示出「恐嚇策略」的失敗。「泛民」支持曾俊華,努力宣揚曾俊華也「獲中央信任」、「中央沒有理由不信任」,說曾俊華「獲得工商界廣泛支持」,又說曾俊華「能夠團結不同政治光譜」。此策略不但未能收到預期成效,相反更露出了「泛民」的底牌,就是要借特首選舉對抗中央,從而加劇香港和中央的對立,加劇香港政治光譜的對立,結果當然是加劇香港社會的撕裂。
可是,他們以社會撕裂作恐嚇手段,相反卻提醒市民認識到,曾俊華如果勝出,香港可能會即時產生三大矛盾:兩地關係矛盾、建制派與「泛民」矛盾、建制派內部矛盾。相反,林鄭月娥的勝出,或許只會有政府與「泛民」的矛盾,但此矛盾根本存在已久。林鄭當選,有利於特區政府與中央的互信與溝通,並為建制派的融和產生較為積極的作用。
香港中史教師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