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反對派「民意論」違背特首標準/葉建明

時間:2017-03-20 03:15:43來源:大公網

  反對派舉辦的「2017特首選舉民間全民投票」已經結束。但事與願違,民眾反應淡漠,反對派想像的「踴躍參與」又一次被打臉。顯然,民眾不願意一次次被當成「民投工具」,為反對派小圈子別有用心的私利服務。

  「民調」之前已有結論

  反對派聲稱此次「民投」目的是令反對派選委捆綁一致投票和「以民意促建制派改投票意向」。戴耀廷專門撰文游說,稱唯一因素可導致建制派選委改變投票意向的,是民意的影響力。反對派正試圖把「民意決定論」灌輸到選委和廣大市民的頭腦中。

  顯然,戴耀廷已經結論在先了,他們的「民投」「民調」在還沒進行時就已有了結論,也就是自我設定了一個他們全力以赴拉抬某「心儀」候選人的民調目標。否則,他們如何能夠令反對派捆綁,如何能夠給反對派一個「投票的理由」?同樣,如果不是預先設定不同候選人民調的千差萬別,他們又怎有信心「以民意促建制派改投票意向」?

  回歸20年來,每逢重大選舉等事件,香港某些民研機構總是要表現一番,以假民意、假民投結果來混淆視聽。起初民眾尚且信以為真,可久而久之,那些「民調」和民調機構的狐狸尾巴露了出來,特別是當某些機構收受英美所謂「民主基金」的金錢進行民調專案時,民眾才恍然大悟,這些所謂民調不過是一盤政治生意而已。誰出錢,為誰服務,結論就是誰說了算。就連一些比較親反對派的學者也看不過眼,稱港大之流的民調計劃「從來都是政治宣傳系統的一部分,假獨立於一黨一派之外行之,是其高明之處,但為『泛民』總的利益服務,受『泛民』各大小金主所託,或明或暗地進行工作,是彰彰明甚的,亦是留意政治的人所深明的」。

  民調可以作假,當然「民投」也可以作假。報大數一向是反對派的專利,無論是遊行人數,還是「民投」規模,次次講大話,其信譽早已破產。此次市民冷漠以對,就是一個明證。

  一般說來,民調說明不了太多問題,也就是個參考指標(前提是客觀中立的民調)。民調高低並不等於港人擁戴與否,民調結果和港人擁護並不能完全畫等號。除了反對派民調做假的因素外,眾所周知,民調機構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提問,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徑庭的結果。而競選期間的民調更是被稱作浮雲,會因為各種因素而瞬間改變。最近有三家機構公布民調結果,這些機構包括香港研究協會、新論壇、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無一例外,三家機構的民調都顯示,在三名特首參選人中,林鄭月娥的民望都高居榜首。若反對派真相信「民意決定論」,那麼,為什麼刻意無視這三家機構的民調呢?選擇性地「相信」民調,反對派對民意的真實態度昭然若揭。

  四個方面缺一不可

  不過,有一點我們必須警惕。反對派正試圖用「民意決定論」來對抗中央提出的特首四項標準,並企圖以此來操控選舉。的確,中央對於香港特首的要求包括港人擁護這一條,但並非僅僅這一條。中央提出的四大標準: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港人擁護是一個整體的標準,缺一不可。在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在香港特殊的政治生態下,在可以預見到的未來五年,香港將會面臨更加嚴峻挑戰的情況下,堅持特首選舉的四個標準,顯得尤為重要。反對派試圖用所謂「民意」來抗拒這個整體標準,不僅僅是企圖否定前三個標準,同時也歪曲了港人擁護這一標準,其本質是對抗中央對香港特首提出的四條標準,以「民意」來否定四大標準,意圖以似是而非的理據,攪亂視聽,誤導市民。

  事實上,從最近的電視辯論來看,林鄭在專業上完勝另外兩名參選者。林鄭有38年政府工作經歷,業績靚麗是廣大市民熟知的,她長期在政府官員中名望最高,也是因為她的工作能力和施政能力所致。只是因為她參選行政長官,成為中央認同的、距離特首寶座最近的人後,便一夕之間成為反對派攻擊的對象。相反,曾俊華民望何來?靠公關,靠包裝,特別是靠反對派像吹氣球般地吹起來的,這樣的「民望」吹得大也會爆得快。反對派的意圖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曾俊華若依然不自知,或者對於當對方的棋子甘之如飴,真的相信自己有「多高的民望」,那就需要當心了。棋子在用完後會不會被作為棄子,曾俊華應當深思。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福建省政協常委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