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曾俊華「政治光譜更寬」是徹頭徹尾選舉語言\李俊

時間:2017-03-04 03:15:40來源:大公網

  曾俊華獲一百六十五張選舉提名「入閘」,票數不過是剛過門檻,但反對派及其支持者連日來散播一些輿論,聲稱提名票中既有建制派又有「泛民」,因此證明曾俊華得到「整個政治光譜」的支持、更能團結社會雲雲。這實際上是徹頭徹尾的選舉語言,事實是,曾俊華只得到不足四十張建制提名,佔八百名建制派中的二十分之一,幾乎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相反,其八成支持來自反對派,如此強烈對比,又豈能說明曾俊華得到各界支持?因此,所謂的「政治光譜更寬」的論調,不過是某些人混淆視聽的競選伎倆,目的是要掩蓋曾俊華已經成為反對派政治「代理人」的事實。問題也在於,一個由反對派推舉的候選人,又如何能真正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

  邏輯學上有一個專門詞語叫「概念滑轉」,用較通俗的叫法是「偷換概念」。反對派現在所做的就是偷換「政治光譜」的定義與概念。將個別人的政治表態與整體的政治立場相混淆,將極個別情況說成是普遍情況。如果對曾俊華所獲得的提名票逐一作精確的分析,就完全可以拆穿反對派「概念滑轉」的欺騙手段。

  建制派根本不支持曾俊華

  曾俊華總共得到一百六十五張提名票,只距一百五十票的「入閘門檻」多出十五張。而即便如此,這一百多張的提名票中仍然有諸多問題。綜合各大媒體的分析,當中來自於所謂的「泛民主派」超過一百二十張,而「建制派以及非泛民」只有約四十張。表面上看,曾俊華兩方面的得票之比是「三比一」,似乎比例上「過得去」,反映了曾俊華「兩方面的支持都有」,可以證明他得到各界支持雲雲。

  但是,應當從兩方面去看待這一百六十五張提名。首先,這四十名所謂的「建制派」到底能否代表建制派?眾所周知,建制派之所以稱之為建制派,關鍵在於在落實「一國兩制」方針政策,落實基本法規定等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立場堅定、鮮明、一致,尤其是在遵守全國人大常委會八.三一決定的立場,不容退讓。然而,有些人出於一些自身利益的考慮,對這些大原則並不堅持,甚至公開要求放棄或忽略這一決定,如此立場顯然已不是建制派的立場。也就是說建制陣營中極少數人的決定,根本代表不了整體建制陣營。

  其次,曾俊華充其量只得到約四十名建制支持,不過是八百名建制派的二十分之一!如此小的比例,顯然不說明「得到建制派支持」。其情形好比,一個班裏有一百個學生,九十九人不及格只有一個過六十分,這能否說明全班都及格?個別選委的個人政治立場,絕不代表整個陣營。如果曾俊華真的得到建制派的支持,就絕不可能只得到一百六十五張提名,而應當是數以百計;不會只在某界別得到支持,而應當在關鍵的界別如全國政協、人大、中企等界別都有提名票。這些界別一票都沒有,還能說「得到整個政治光譜的支持」?

  所謂的「政治光譜」,是以政治立場來區分,而不是以個別人的利益來區別。從曾俊華的提名票中分析可見,他所獲得的是極端偏向一邊的支持,這一邊就是所謂的「泛民主派」;另一邊的建制派陣營,他根本「沾不上邊」。反對派及其支持者不斷散播這些似是而非的誤導性言論,偷換概念,目的無非是要塑造曾俊華的支持度廣泛形象,是要掩蓋曾俊華已經成為反對派政治「代理人」的事實。

  已成反對派政治「代理人」

  問題或許應換一個角度去思考,為什麼曾俊華得不到建制派的認可與支持?從政治忠誠度角度而言,曾俊華無法說服建制派相信他可以捍衛「一國兩制」。從過去三個月來的事實可見,曾俊華政治立場一變再變。對遵從全國人大常委會八.三一決定,他要麼避重就輕,要麼腳踏紅線;對二十三條立法的立場亦是左搖右擺。這些都是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竟然說變就變,市民、選委、中央又豈能相信他上台後不會做出動搖甚至破壞「一國兩制」之事?

  再進一步從其個人能力而言,曾俊華一無成功的施政前績,二無令人認可的參選政綱,根本無法讓人放心讓其管治七百萬人的香港特別行政區。一個經常被人引述的例子是,他擔任財政司司長九年時間,正正是香港貧富差距最嚴重的時期,亦是香港土地供應最滯後的時期,「守財奴」、「不做不錯」的評價幾乎是包括反對派媒體在內的普遍看法。如果對香港前途有憂慮者,如果對化解深層次矛盾有思考者,都不可能相信,一個直接或間接導致香港當前問題叢生的「碌碌無為」的官員,可以帶給香港任何發展的希望。

  行政長官選舉不是政治表演的平台,這是一場嚴肅的選舉,是要選出一位能真正帶領香港市民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的行政長官。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港人擁護,這四大條件缺一不可,顯然,曾俊華並不是一位受各界認可的合格人選。反對派越是散播「政治光譜更寬」的言論,也就越暴露出曾俊華被反對派「挾持」的事實。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