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激光照化石 近鳥龍現真身

時間:2017-03-02 03:15:39來源:大公網

  圖:港大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文嘉棋利用新激光器材(右),掃描分析恐龍化石(左)/大公報記者唐曉明攝

  傳統考古學憑化石推敲恐龍外觀,準確度成疑,香港大學經三年多研究,利用新激光技術,分析恐龍化石的骨骼軟組織,重塑首個近鳥龍的詳細的身體輪廓。研究發現,近鳥龍的翅膀軟組織及形狀,都與現代鳥類有相似之處,近鳥龍有可能是鳥類的祖先。研究團隊將於今個月再度前往山東,考察帶羽毛類恐龍化石,了解近鳥龍演化之謎。/大公報記者 唐曉明

  「過去約200年來,利用傳統方法,憑化石推敲恐龍外觀,並非百分百準確,因為牠們被保存下來的通常只有骨骼。近年已使用紫外線進行化石分析,但仍然有改進空間。」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文嘉棋帶領的古生物團隊,將傳統考古學與科技結合,經三年多時間研究,檢視了200多個近鳥龍化石,從中挑選出9至12個標本進行新式激光掃描,利用激光誘導熒光技術,成功重塑首個帶羽毛的近鳥類恐龍的身體輪廓,包括四肢及尾巴。

  有助研究鳥類起源

  激光誘導熒光技術是近年一種嶄新技術,先利用高強度激光,令在骨頭周圍、肉眼看不到的軟組織「在黑暗中發出熒光」。這技術由文嘉棋的合作夥伴Foundation for Scientific Advancement的Tom Kaye研發,先在黑房中以紫色激光掃描化石,激光會「刺激」一些保留在岩石基質的皮膚原子,令它們發光,從中獲得更多微細數據,以揭示恐龍真正的外形。文嘉棋補充,使用前會先調低激光強度,避免損害化石。

  研究團隊利用這項新技術,深入觀察近鳥龍化石的翅膀軟組織,發現其翅膀形狀和現代鳥類在各方面都很相似,又保留一些原始特徵,例如羽毛是較平均地分布,而不是一行行地排列。文嘉棋表示,這些新發現,為重新建構恐龍如何嘗試飛行,以至最後達至有飛行能力,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有助研究鳥類起源。這項具突破性的研究結果,於英國倫敦時間2月28日於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到各地掃描特殊標本

  研究樣本來自山東,文嘉棋指該地的自然博物館是世界一流,他在其研究文章指出:「過去二十多年來,我們一直對中國東北部那些奇異的帶羽毛恐龍感到驚嘆。然而,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軟組織會這樣廣範地被保存下來。」他說,繼今次利用新技術對近鳥龍的發現,研究團隊已因應各方邀請安排到世界各地掃描特殊的標本。他於今個月亦會再度前往山東,考察帶羽毛類恐龍化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