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央行:由市場決定去槓桿對象

時間:2017-02-16 03:16:21來源:大公網

  【大公報訊】內地「去槓桿」已成為調控主基調之一,中國央行發布的工作論文指出,高儲蓄支撐投資向增長模式,決定了中國總體上較高水平的槓桿率。槓桿本身不是問題,槓桿效率是關鍵。籠統地去槓桿或加槓桿都可能有失偏頗,正確的做法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由市場去選擇誰加槓桿、誰去槓桿。專家認為,深化「去槓桿」以降低企業槓桿率為重點,要降存量更要控增量,要健全對國企負債率的動態監測,風險預警和自我調整機制。

  由中國金融論壇課題組撰寫的論文明確,儘管高槓桿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但債務可持續性的差異,使得槓桿率水平的風險閾值並不穩健,貨幣信貸擴張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不同周期的作用並不相同,債務效率、債務內外結構對債務可持續性和金融穩定具有重要影響。應合理把握去槓桿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進程,避免過快壓縮信貸和投資可能引發的流動性風險和「債務─通縮」風險,也要避免槓桿率上升過快而引發資產泡沫。

  課題組稱,關鍵是槓桿效率,而市場要發揮決定性的作用,關鍵在於政府要更好地發揮作用。一是保持宏觀政策穩健中性;二是減少政府直接的資源配置,如產業政策宜由選擇性轉向功能性,市場准入除環境、技術等標準由政府制定並嚴格執法外,其他准入放開,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三是改革金融監管體制,打破剛性兌付,同時大力發展股權融資,健全投資者保護制度,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降槓桿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首席專家陳東琪昨日在中國經濟50人壇上表示,對高負債甚至資不抵債企業及時進行兼併重組或破產清算,還要控制那些不是由企業自發形成,而是由某項政策措施衍生出來並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上的槓桿。重要是加快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建設,構建公平競爭的規則體系,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好制度供給。要建立健全各類企業公平准入、自由退出的機制,進一步簡政放權,嚴格執行負面清單、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避免不當行政干預。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