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地連續出台幾項重要的境外融資政策,對於作為境內企業在境外主要融資平台的香港而言,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值得業界人士關注及跟進,以便抓住更多商機。
第一項政策是人行於1月22日發布的「 關於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2017年9號文)。事實上,人行於去年4月就在全國範圍推出了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此次只是作出優化及升級。
境外融資規模可增一倍
對於大多數不熟悉內地監管政策框架的香港人來說,要完全理解這個政策有一定難度。簡單說,原先境內企業向香港等境外地區舉債,分人民幣和外幣融資兩種形式管理,實施「全口徑」政策後,企業可根據業務需要,自主選擇人民幣或外幣融資,從而帶來了不少方便。
而所謂的「宏觀審慎管理」,則是指監管當局引入一系列公式,令境內企業自主從境外借入資金時,根據自身淨資產來約束融資規模。最重要的一條公式是,境內企業融資規模上限為淨資產×跨境融資槓桿率。槓桿率由人行根據宏觀經濟環境來決定,去年定為1。9號文對槓桿率作出重要調整,由1改為2,令企業從境外融資規模擴大一倍,即最多可借入相當於淨資產2倍的資金。
對香港來說,新政無疑是增加了來自境內的融資需要。根據金管局統計,去年9月底與內地相關的貸款(扣除香港銀行在內地設立分支機構)3萬億港元,同比增長6%。即使是人民幣貸款,受到利率高企困擾,但去年首11個月人民幣貸款仍有2%的輕微增長。
第二項政策是外管局於1月26日公布的「 關於進一步推進外匯管理改革完善真實合規性審核」(2017年3號文)。該項新政有不少重要的政策調整,其中與境外融資最密切的是第二條「允許內保外貸項下資金調回境內使用」,直接利好香港債券市場。
根據新政,債務人(境內企業在香港子公司)可通過向境內進行放貸、股權投資等方式將擔保項下資金直接或間接調回境內使用。與原先政策相比,新政首次明確了「內保外貸」等擔保增信方式,令境內企業在境外發債的便利程度顯著提高,而成本則會下降。
點心債復甦指日可待
境內企業在香港子公司發債,因業務主體及主要資產在境內,需要由境內母公司提供信用支持,簡稱為增信。按原來的規定,內保外貸的募集資金未經批准不得調回國內使用。香港子公司為順利發債,只能採取其他增信方法,如簽署「維好協議」(Keepwell deed)、回購權益承諾及備用貸款額度等,均不如銀行擔保來得更加便利、成本更低。此次內地正式引入「內保外貸」,一方面,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政策後,境內企業已可自主從境外借入銀行貸款及發行債券,引入擔保增信大大便利了企業融資,另一方面,境外融資資金回流,亦有利於減輕當前資本外流壓力,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內地促進境內企業在境外發債融資,香港是最大受益者。迄今,大多數境內企業將境外融資平台設於香港,包括上市融資及發行美元債、人民幣點心債,僅去年內地企業在香港發行的美元債就達1127億元,同比增長20%。未來藉着內地實施新政這股東風,香港美元債市場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
另一方面,儘管去年點心債跌入低谷,發行量不足400億元,但人民幣資金池萎縮及資金成本高企應屬於階段性的,長遠看,內地不斷鬆綁本外幣跨境融資,只要市場條件允許,點心債復甦也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