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分析指,人民幣貶值預期、離岸流動性的高度緊張及中國債市調整是外資減持國債的原因\中新社
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國債十四個月來首次出現下跌。中債登數據顯示,截至上月末其規模環比微降19億元(人民幣,下同)至4217.51億元。專家認為,對人民幣的貶值預期、離岸流動性的高度緊張以及中國債市調整均是背後推動因素,但未來一段時期內境外機構對人民幣債券的「被動」配置需求仍在增加,其增持人民幣債券、尤其是人民幣利率債的趨勢不會改變。但受到全球負利率影響,中國債市亦受到波及,且中國央行去槓桿宗旨未變,未來債市仍面臨波動和調整。\大公報記者海巖北京報道
中債登數據還顯示,境外機構持有企業債和中期票據也有所下降,一月末境外機構持有的企業債連續第七個月下降,至131.8億元,境外機構持有的中期票據連續九個月下降,至162.1億元。
上月債市震盪 價格波動大
經歷一年多來穩步上漲,境外機構自2015年10月來連續增持中國國債,且去年2月中國向境外私人機構投資者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至年底境外機構累計增持中國國債1711億元。雖然去年底人民幣出現超預期貶值,但境外機構仍增持中國國債近70億元,而今年1月人民幣匯率企穩回升,境外機構持有量卻小幅下降。
民生銀行研究院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峰表示,人民幣匯率的預期,再加上美國升息、中美利差收窄,使配置人民幣債券面臨的匯率、利率風險加大造成的,屬於市場主體的避險行為。「另一方面,1月債券市場震盪,資金價格波動較大,對配債行為產生了一定擾動。」
澳新銀行駐上海市場經濟學家David Qu還認為,對於在岸人民幣債券投資,大部分外資機構是通過離岸市場進行融資的,但由於離岸人民幣市場流動性1月緊張,令投資者不得不削減倉位。
不過,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專家徐堯指,人民幣匯率波動並非外資減持的主因。目前人民幣債券的海外投資方以長期投資者為主,主要為滿足人民幣資產的配置需求,不會因匯率和債市波動大幅調整投資,外資持有量微降或是債市大幅波動下投資者順應市場調整頭寸的結果。
徐堯還指,境外機構對人民幣債券的被動配置需求體現在增持以國債為主的人民幣利率債,儘管最近人民幣貶值幅度較大,但人民幣債券對海外投資者尤其是養老基金、主權基金這樣的長期投資者仍有吸引力。而對於兌付風險較大的人民幣信用債,外資機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開始減持,轉而增持人民幣利率債。
推進去槓桿 不確定性增
展望後市,徐堯還認為,隨着人民幣債券加快納入國際主流債券指數,且下月彭博將推出兩個納入中國在岸債券的新指數,國際投資者被動配置中國債券的需求正在被增大。此外,央行類機構目前是人民幣債券最大的海外投資方,隨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推進,越來越多國家與中國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該國家央行就需要配置人民幣資產。
對於中國債市走向,工銀國際研究報告認為,由於全球債券收益率上行,中國啟動並推進債市去槓桿且決心堅定,債市不確定性加大,導致境外機構減小風險敞口。全球正在從負利率時代緩步邁向高赤字時代,大類資產配置主題從債市轉向股市,中國市場亦受到全局性影響。
徐堯則認為,對於境外多數長期機構投資者來說,人民幣股票和債券的投資無法完全替代,部分投資者或增持股票資產,這從過去幾個月數據亦可看出外資正增持境內股票,但並不妨礙其對人民幣利率債的配置。徐堯進一步稱,且央行採取加快債市去槓桿、變相加息等措施,令債市自去年12月至今大幅下跌,未來一段時間市場流動性始終趨緊的情況下債市面臨繼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