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 邵宇
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仍然處於緩慢復甦進程中,但來自政治層面的變化帶來很多不確定性。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及美國大選兩大事件帶來的市場動盪增加了全球經濟形勢的複雜性。
美國經濟繼續保持向上勢頭。消費保持穩定,私人投資繼續上升,並且淨出口數據經過一段時間的負增長之後呈現出正增長,這些動力作用為美國經濟復甦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隨之而來的是去年12月份美聯儲第二次加息,符合市場預期,但2017年加息提速的預測超出市場預期,這也顯示了美聯儲對經濟復甦的樂觀預判。特朗普政府可能推出的減稅及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將進一步強化經濟增長的預期,繼續維持較低利率的必要性大大減弱。而從貨幣政策轉向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可能會推升通脹,從而進一步加速美聯儲加息的進程。
目前我們預計2017年加息應該在二至四次。加息進程的加快可能進一步吸引資金回流美國,加劇匯率與貿易之爭,給全球局勢帶來新的衝擊。
在當前民粹主義抬頭和逆全球化趨勢背景下,2017年的主要風險可能主要來自歐洲的政局。法國、荷蘭、德國等歐洲主要經濟體將紛紛進入大選,雖然目前民調數據都朝向有利於歐元區整體穩定的方向,但2016年頻發的黑天鵝事件顯示,我們遇到的黑天鵝可能不是一隻兩隻,很可能是一片黑天鵝湖。我們認為至少有二到三成的概率明年歐元區將崩潰-2017年可能是歐元的末日,歐元將消失。這可能是最近一次全球化最重要的損失。
在此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全球化進程的阻斷,準確來說是來自美式全球化和美元全球化進程的逆轉。全球化已經結束,或者說「全球化3.0」已經結束,也就是在過去三十年的全球化進程中受損的那群人開始起來尋求改變,這些人包括英國脫歐投了贊成票的那些中老年人,也包括美國大選投給特朗普的中下階層白人。
中國經濟前景樂觀
回到中國,短期經濟企穩的同時,改革的「四樑八柱」總體框架已基本穩定。在宏觀政策要穩的前提下,貨幣政策也轉向了「穩健中性」,未來中國經濟可能需要依靠自身動力的修復來維持上行,這也意味着我們須重回「深度城市化」這一核心驅動力。因為我們認為經過過去兩三年的結構調整和槓桿騰挪,中國經濟已出現了一些積極的信號,整體來說我們還是謹慎偏樂觀的。
我們預計2017年主要經濟指標是: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增長2.5%,放眼全球這也是一個非常優質的組合。隨着PPP(公共私營合作制)項目的逐漸落地,預計基建投資仍然能夠維持在20%左右的增速;地產調控政策的逐步消化、土地供應的增加,以及一二線城市庫存去化的結果對地產投資有托底作用,預計地產投資仍然能夠維持5%左右的增速。隨着工業企業利潤開始修復、PPI(生產者物價指數)轉正、供給側改革深化下民間投資開始有所修復以及人民幣貶值帶來的出口拉動作用,製造業投資有可能出現5%甚至更高的增長。
從大類資產配置層面來看,長期流動性的拐點可能已經來臨,市場的波動性可能加大,更需要做好主動性的資產配置。結合基本面的變化,從中長期來看,權益類市場(包括股權投資)的配置價值正在逐步顯現。總體排序:結構化投資(如PE/新三板等)─權益─大宗商品─債券,同時兼顧流動性與政策的博弈,防範黑天鵝事件帶來的風險。
面向2017年,中國的匯率和美國的利率在全球宏觀經濟中扮演着貨幣錨的角色,如果兩者持續不穩定,將可能直接導致全球危機。現在全球的主要經濟體是在一個黑天鵝湖中和鯊魚游泳,這個鯊魚就是下一輪經濟危機,你不需要比鯊魚游得快,因為正常人都比鯊魚游得慢,但是你一定要確保比最後的那兩個人遊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