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八日,特首梁振英在立法會宣讀了他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有些人或許認為,梁振英的任期只剩下不足半年,怎麼可能推行施政報告中所列出的未來政策?這是錯誤的看法。一份施政報告實際上不是特首一個人閉門造車造出來的,施政報告的內容很大程度是眾多公務員經過詳細研究之後而建議的,特別是長遠的規劃,土地房屋開發,交通、體育、文化設施安排,醫院的建設等,都不可能是即興的。一月十八日梁振英的施政報告,已經提到二○三○年後的規劃,這也是公務員研究的長期規劃報告。因此,不論將來誰當特首,很大程度會持續。
新界北將會風貌一新
最簡單的例子是建屋。不論是當年港英政府或是今日特區政府,從計劃建屋開始,就得經歷研究規劃。研究工作至少兩年;研究後還要通過公眾諮詢,要城規會批准,至少又是兩年;徵地賠償、談判又可能搞兩年;然後進入詳細的藍圖規劃、道路交通、社區設施的配套研究,各個局署部門得參與,地下的水管、電線、煤氣管、通訊網絡……又是兩年;然後,才能公開招標出售或興建公屋,五年之後才落成入伙。前前後後,至少十年以上。這就是業界所稱的「生地」變「熟地」,「熟地」到入伙的過程。如果今日的特區政府不開始動手尋找「生地」再把「生地」變成「熟地」,不論誰當下一任特首,都變不出房屋。因此,尋地、造地、「生地」變「熟地」基本上是為下一位特首做準備,無法在自己任內完成的建屋計劃。
梁振英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有關土地、房屋規劃中,有一個很突出的新決定,就是計劃在新界北區大力建設工商樓宇,試圖改變目前新界北區、西北區工作機會少的現狀。過去許多年,新界西北的天水圍被視為「悲情城市」,理由是區內沒有多少工作機會,區內居民得用許多時間、金錢從該區到港島、九龍工作。因此,不少申請公屋的人根本就不願意接受分配到天水圍的機會,寧可再繼續等待。結果,天水圍的公屋就居住了許多不工作的領取綜援的人口,貧窮的生活創造出悲情城市的稱呼。
梁振英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很清楚地告訴大家,新界北部將風貌一新。除了不久前與深圳市政府達成協議的河套區將發展成創新及科技園,提供大量工作機會給香港人及深圳科技人才,這份施政報告也指出,蓮塘、香園圍口岸附近五十公頃土地也將規劃為邊境科技園,方便科技人才進入該區工作。還有,洪水橋、古洞北、粉嶺北、元朗南及東涌也將提供總額八百六十七萬平方米的工商樓面的土地。其中洪水橋最多,達六百三十七萬平方米樓面的工商用地,並預期七年後就可以讓首批居民入伙。很明顯,如此規劃,將來不論誰當特首,一定會持續下去,將來新界北部、西北部將面貌一新,與深圳南部連成一氣,定是這一份施政報告中一項重大的突破。
施政報告也基本上處理了幾項多年來議而不決的課題,不讓課題無止境的討論再討論、長期不斷。再討論那幾項討論了許多年的課題,只會增加社會的矛盾,讓政客有機可乘,也會分化香港市民。
第一項課題是全民退休保障規劃。過去許多年,不停的爭論,社會分化,終於梁振英在他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決定為這場辯論下結論,決定不推行不分貧富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只是在現有制度之下提高保障金額。理由就是社會必須集中力量照顧需要照顧的人,那些有能力自己照顧自己的人不應該錦上添花,分薄社會財富資源。當然,這個決定不會令所有的人高興,建制派與反對派中都有人支持全民退休保障,也是他們長期用來爭取選票的課題,如今最終拍板不推行,不免失望。
逐步取消強積金對沖
取消強積金與長期服務金的對沖,也終於在這份施政報告中拍了板,趕在梁振英任滿之前做個決定,免卻下一任特首一上任又得面對的矛盾。工商界與基層員工之間的矛盾,這是一項零和遊戲,僱主與僱員之間,一方得益就是另一方得付出更多的成本。施政報告的決定就是逐步取消對沖,為了減輕僱主的負擔,提出三個建議:一是不具追溯力,僱主在建議實施日期前的強積金供款將獲得「豁免」;二是下調長期服務金的金額;三是政府會在十年之內分擔僱主的額外開支。
可惜,同樣也討論了很多年的標準工時,仍然無法在施政報告中做出決定,仍然得等待標準工時委員會於本月底呈交給政府最終報告。對此,希望也能做個總結、有個決定,盡量減少議而不決的課題數目。
解決、處理了三項長期議而不決的課題之外,本年度的施政報告也有一些新的建議,那就是全力推動高新科技的發展。除了推出土地、與深圳合作外,稅務優惠也是新的嘗試。多年來,不斷地有人建議香港應該發展高新科技,但是種種的原因使得多年來的討論都得不出結果。特區政府本着自由經濟和不干預的原則,不參與、不插手、不提供優惠,因此討論了許多年仍然沒有結果,眼看着深圳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眼看着新加坡後來居上,GDP拋離香港,政府終於決定開始。當然,這只是開始,真正的推動還得等下一任的特首。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