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梅群預計,「十三五」期間,同仁堂海外門店將力爭達到200家,同時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擁有347年歷史沉澱的同仁堂,在傳統與革新之間探索前路。該集團董事長梅群接受《大公報》專訪時稱,同仁堂在求新求變的過程中,從未放棄過對質量和誠信的堅守。如今集團海外布局已基本形成,打破了外界對其「獨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固有印象,亦讓世界更好的了解到中醫藥文化。/大公報記者 李靈修 李永青
1995年,同仁堂在倫敦唐人街開設了歐洲第一家分店。在出席剪綵儀式的途中,梅群與同行的外經貿部負責人迷了路,兩人只好在倫敦街頭招手叫計程車。「領導在計程車上說,咱們也可以享受一回洋人的服務了。」梅群當時想,也許再過十幾年,同仁堂裏就能看到藍眼睛高鼻樑的員工了。這也是他長期以來的夢想,誕生在北京大柵欄的同仁堂,最終成為走向世界的同仁堂。
26國家及地區設130網點
就在去年11月,同仁堂完成了五大洲的布局,在海外26個國家和地區開設130家網點,累計診療的患者超過3000萬人次。梅群對《大公報》記者表示,「十二五」期間,同仁堂集團全球門店規模實現翻番,同時成功打入了西方主流市場,讓世界更好的了解到中醫藥文化。「其中不僅有量的增加,還有質的變化。」
按照同仁堂的規劃定位,海外市場的零售終端既是經濟實體,也是文化載體,肩負着經營發展和文化傳播的雙重責任。梅群介紹稱,在這些門店中均設有中醫藥特色的文化廊,而且舉辦多種形式的健康講座,向當地顧客教授太極拳、八段錦等養生方法,亦會邀請名醫進行義診活動。
梅群預計,「十三五」期間,同仁堂海外門店將力爭達到200家,同時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據了解,同仁堂集團將加大旗下產品海外貿易規模,同時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例如考慮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投資興建藥品生產線。
中醫文化獲得西方認可尚需時日,民族品牌立足全球也絕非一夕之功。2011年,歐盟國家全面實施《歐盟傳統植物藥註冊程序指令》,未經註冊的中藥禁止在市場上作為藥品銷售及使用。一時間,中醫藥的國際地位都岌岌可危。面對外界的嚴格管制,同仁堂作出相應調整。海外網點範圍從中醫診所擴展至養生中心,並以食品補充劑的產品形式進入歐美市場。
廣聘當地中醫師及員工
此外,同仁堂也加強了海外合作力度,積極收購當地舊有醫館股權,藉此最大程度挖掘市場資源。梅群直言,「以義取利,義利共生」一直是同仁堂的經營哲學。近年來,中資企業走出去遇到很多問題,多是與當地既得利益者發生衝突。同仁堂主張共同開發市場,避免惡性競爭,最終實現雙贏發展。
具體操作方面,同仁堂在尊重當地法律的基礎上,大量聘用當地中醫醫師及員工。「因為他們更加了解當地語言、法律、生活習慣,幫助我們前進的步伐更快。」梅群表示,內地改革開放以後,一批中醫人才出國深造,擔當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者。如同仁堂國藥獨立非執行董事趙中振,自身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士畢業,目前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院長。
梅群已在同仁堂工作36年。初到公司之際,梅群即感受到傳統嚴謹的企業氛圍。直到如今,同仁堂依然保持對質量和誠信的執著。他指出,「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是歷代同仁堂人恪守的古訓,也是對消費者不變的承諾。這不僅是對產品的要求,更是在服務、資產、經營等方面盡有體現。
如果說工匠精神是同仁堂的「不變」,那麼同仁堂的「變」則來自於追求創新的勇氣。梅群續稱,1993年,同仁堂產品進駐香港市場,邁開走出去的第一步;2003年,北京同仁堂國際有限公司成立;2013年,同仁堂國藥在港股市場掛牌。正是憑藉「三步走」的戰略,同仁堂完成了國際化資本化任務。如果當初只是抱定「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理念,同仁堂不會成就今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