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足蹟/車公廟侯王廟 見證兩地同根同源

時間:2017-01-05 03:15:43來源:大公網

侯王廟

地址:九龍九龍城聯合道及東頭村道交界

歷史建築級別:一級歷史建築

落成年份:1730年

編者按:香港與內地同根同源同一脈。地鐵沙中線土瓜灣站發現的宋代方井,與內地自古就不可分割,證明香港不是1842年才開埠。宋王臺遺址、車公廟、侯王古廟等,更與南宋抗金歷史及人物相關,彰顯兩地之間密切的歷史淵源。《香江足蹟》今天起登場,《大公報》請來歷史愛好者說古談今。

香港境內有多座廟宇與南宋抗金遺臣有關,例如北角電氣道的岳王廟(岳飛)、慈雲山招利伯廟(張招利)、上環綏靖伯廟(陳仲真)、青衣真君廟(吳真君)等。為人熟悉的九龍城侯王廟與西貢蠔涌車公廟更傳與宋室逃難有直接關聯。

相傳,侯王本名楊亮節,乃楊太后兄長,帝昰、帝昺之國舅。當元軍南侵,國舅保護二帝逃亡,輾轉到港,功勳卓越,因而「在生封侯,死後封王」,故稱「侯王」或「楊侯」。坊里傳說,楊亮節護主殉國,所遺部下在白鶴山(東頭村後山)設立侯王牌位,追奉先賢。

港在國族史有重要位置

另一傳說則稱,侯王麾下有位車元帥,協助護送二帝來港,先在深圳駐守(即今香密湖附近的「車公廟站」)再轉到西貢蠔涌,因知曉天文地理,常為鄉里解決生活疑難,深受愛戴,獲建廟供奉。後世則以其靈驗而請其神像到沙田坐鎮,驅散瘟疫,果然應驗,事後再在沙田圍另建車公廟。「現時,香港共有六間楊侯廟,部分更在側殿安奉車公,以存主僕同心勤王的忠貞史實。」

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表示,考察本港供奉宋末遺臣的廟宇位置與當年宋室撤退路線和後續活動正相脗合,正是國族歷史與地方互動的最具體證明。該等史蹟於本港歷史亦反映三重意義:一、邊陲地方與國族歷史直接的聯結,反證中古時代的香港並非荒涼漁村,於國族史亦有重要的位置;二、中原及沿海族群隨宋末局勢移居香港,大批中原臣民遺屬在本港落籍,是較早期的「客家移民」,他們落地生根,同化成「原居民」;三、宋末遺民追奉忠賢,發展成極具地方特色的遺臣信仰。如此種種,均顯映了香港與中原之間緊密的血脈關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