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和排名不斷下跌,令不少人對香港港口競爭力存疑。「港口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沒有任何一個港口是永遠的世界第一,這是自然規律。」招商局港口董事總經理白景濤說出了對香港港口現況的看法。他認為,香港、深圳和廣州最終應走向差異化功能調整,走出各自的特色。
航運交通界立法會議員易志明也認同,香港港口可多與珠三角其他港口合作,在貨種上進行分流,互補不足,繼而再與新加坡和上海港作競爭。
本港應突出貨運中心角色
香港貨櫃碼頭商會主席鍾惠賢認為,「箱量下跌,不代表香港港口就不再輝煌。每年2000萬箱的貨量仍具競爭力,加上衍生出來的金融、保險、仲裁等服務,港口仍然是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命脈。」
相較港口業,香港政府近年似乎更願意多談高增值航運服務業的發展,惟易志明認為,香港碼頭仍有其生存的空間,「這一刻,我們是貨運中心,不是航運中心。」他指出,港口與高增值航運業相輔相成,通過鞏固香港作為貨運中心的地位,可吸引更多相關行業入駐香港。
另外,內地「一帶一路」亦為香港帶來龐大機會。易志明續說,香港應盡快建立電商平台對接內地「單一窗口」,吸引東盟貿易商落戶香港,藉以把握「一帶一路」機會。以香港港口的管理水平,也大有機會參與沿線國家的海港開發。
高增值航運服務業發展方面,目前本港擁有逾800間船舶保險、經紀、管理公司等公司在港註冊,較最高峰的近千間有所減少。易志明呼籲港府盡快聘請顧問機構,對近年落戶鄰近港口的企業進行研究,取長補短,吸引企業來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