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外資行:內銀拓理財業務 風險趨升

時間:2016-11-25 03:15:40來源:大公網

  圖: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 大公報攝

  【大公報訊】記者黃裕慶報道:內地銀行為追求盈利增長,以致表外(Off-Balance-Sheet)業務近年持續增加,理財產品的升幅尤其顯著,卻令銀行面對的風險同時上升。中銀監近日公布徵求意見稿,冀加強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管理,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認為,新指引只會帶來短期影響,銀行仍有誘因發展理財產品業務。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指出,內銀普遍面對貸款增長乏力,及資產質素受壓的困境,為了保持盈利增長,逐漸由以往的單純放貸業務,加入類似投資銀行的元素,主要體現在從同業市場拆入較低資金,然後在銀行間市場投資理財產品,以追求較高的收益率。

  不過她指出,銀行毋需為這些表外業務提供額外的資本緩衝,以吸收可能出現的損失,加上資金與產品年期存在嚴重的錯配,故此這部分的業務風險相對較高。

  據評級機構惠譽統計,截至今年六月底,理財產品的餘額達到26.3萬億元人民幣,約相等於GDP的37%,較2013年的16%大幅上升。惠譽聯席董事袁牧表示,若要銀行將表外業務納入表內,需要額外資本達到1.7萬億元人民幣,故相信監管機構不會改變現有做法。

  對於中銀監有意對銀行表外業務加強管理,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學家彭藹嬈認為,銀行過往亦採取不同方法繞過中銀監的監管,預期內銀發展理財業務的趨勢仍會繼續上升。儘管內銀面對的業務風險趨升,她預期不會出現「硬着陸」。

  在一眾內銀之中,彭藹嬈指股份制商業銀行面對最高的資產質素風險,而農村商業銀行則最為健康。她指內地銀行業的資產質素仍有轉差壓力,預料到了今年年底時,官方口徑的不良貸款率或升至2%。若再加上「關注類貸款」,她指整體銀行業的平均不良貸款率將達到5%。彭藹嬈補充說,關注類貸款是中國獨有,外國並沒有這項分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