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華文化在香港:傳承與反思/何志平

時間:2016-11-15 03:15:50來源:大公網

  第三屆中華國學論壇於十一月七日在香港舉辦。本屆國學論壇的主題是「中華文化:傳承與反思」,我且以為吾輩應先反思,再傳承。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和魂,直接關乎民族命運與國家前途,本身也是硬實力。若說大國崛起靠經濟,強國稱霸據軍事,那麼偉大的國家必定有賴強大的文化實力。九七回歸,我們期待香港會成為帶領中華文化發展的表率。然而,香港從近年的「反國民教育」「非法佔中」「反大陸客」「港獨」思潮,直至近來的宣誓「辱華」,可謂文化撕裂,整個社會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憲制危機。

  一群九十後,全是吃特區政府「奶水」、受回歸後教育長大的新一代青年,為何會變成這樣?是什麼使得他們如此疑共、恐共、仇共、抗共乃至反共,甚至不惜侮辱國家、侮辱民族、侮辱自己祖先而樂當賣國賊與走狗,以做漢奸為榮?

  作為一個回歸後曾掌管香港公共文化的官員,我不斷地在尋找不足、檢討自己都做過什麼。一個學生,每日的生活當中,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學校,接受老師教育與同學交往;三分之一時間在社會,與朋友聚會,感知傳媒等公眾資訊;剩下的三分之一時間在家中,深受家長家潛移默化影響。

  因此,學校、社會與家庭,環環相關。所以,這表面上是部分青年鬧事,實質背後支持,甚至縱容默許他們越走越遠的是周邊若干老師、朋友、傳媒、家長以及沉默的大多數的市民。今天香港社會不安、青年屢現問題,我們所有的人都難辭其咎。包括本人在內的歷任政府教育官員、文化官員、特首,甚至主管港澳事務的官員,以及七百萬的香港人,全部都有責任。文化不僅僅是政府的事、社會的事,更是大家共同的事。因為,無論最後結果如何,都是七百多萬香港人共同買單。

  外來反華勢力透過各種手段不斷輸出及滲透西方的普世價值觀,默默地蠶食中華傳統文化,並教唆年輕一輩崇尚歐美,不斷批評中國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矮化政府及領導人。某些傳媒也故意放大突出當中矛盾,聚焦輿論炒作,以期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甚至對中國的制裁。最後透過外來勢力的資助和策劃,號召人民組織行動、抗爭,推翻政府,奪權當政,附庸歐美。

  今天,香港宵小橫行,每況愈下,我們反思:

  第一,過往沒有把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現代化,五千年的傳統價值觀需與時俱進,活化再利用,很好地幫助現代人解決現代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第二,太過重視文化的符號和教育方法、手段,忽視了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教育的內涵與本質,致使傳統文化的精髓,多年來已被西方所傳播的表面價值慢慢淘洗掉;第三,對象只針對標籤人物,忽略了其背後的力量和影響他們的群體,如青少年周邊的老師、家長、傳媒、社會團體等。

  中華文化未來何去何從?

  文化是包容,文化更是堅持。我們要接收新的現代元素,更要努力更新傳統觀念,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我們一直強調集體、團結、奉獻、義務、承擔、責任、慈愛與和諧,西方則信奉個人權利、個人成就、自由、平等、效率與公義。其實,這兩套價值觀並非互不相容,反而能夠相互補足、充實和完善。

  我們要全面發揮中華文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特質,糅合東西兩方的文化,結合而創新一套文化價值體系的論述。吸收別人的,也維護自己的,在擁有西方先進「價值」之餘,也有東方有容乃大的胸襟;並結合東西方「價值」,努力自主創新,既更新東方文化,也更新源自西方的現代性。我叫這個為「雙重的文藝復興」,既復興西方價值,更復興東方價值。

  正值孫文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我回想起他的話:「一旦我們革新中國的偉大目標得以完成,不但在我們美麗的國家將出現新紀元的曙光,整個人類也將得以共用更為光明的前景。」

  這,就是具有現代性的中華傳統文化價值體系!那時,當香港文化真正回家之時,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之際,勢必更帶動全球整個人類的第二次文藝復興!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