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嫦娥之父」葉培建昨天在香港理工大學,分享中國未來深空探索的發展及方向/大公報記者▉楊州/揚州▉攝
中國發射的神舟十一號上月與天宮二號完成對接,航天員更展開太空養蠶和種菜等實驗,再度喚起包括港人在內對探索太空的興趣。「嫦娥之父」葉培建昨天在香港理工大學,分享中國未來深空探索的發展及方向,他透露2020年將向月球背面發射嫦娥四號,若然成功,將會創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陸的先河。葉期望中國各地高校包括香港,加強合作及技術研究,整合資源,以促進小行星探測技術研究的發展與進步。/大公報記者 ▉楊州/揚州▉
葉培建上周六來港,接受香港理工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他昨天以「小行星的探索─中國火星任務後的深空旅程」為題,探討中國未來深空探索的發展及方向,包括探索小行星任務。
回顧各國探測歷史
葉培建對世界各國深空探測的歷史進行了回顧,當中又以小行星探測為主,分別講述了美國、日本、歐洲及中國的重要探測成果及探測計劃,稱小行星探測已成為當今深空探測的三大熱點之一(另外兩個是月球和火星)。他認為,中國在小行星探測方面已取得突破,但仍存在科學基礎相對薄弱,技術不夠先進等問題,並提出依託產學研基礎,全面提高相關科技能力,實現工程任務系列型突破的建議。
對於小行星探測,葉培建提出了三種可能性,即飛越、伴飛或附着。他說,嫦娥二號的擴展任務裏飛過4179號小行星,就是「飛越」,「伴飛」,即飛行器伴着小行星飛行,對它進行觀察,亦可以「附着」。他續說,很多小行星上具有豐富的資源,其科學探測意義很大。
葉培建形容,小行星的探索需要各因素配合,「我現在71歲了,地球有能力探索,但那顆星要100年後才經過地球,或者那顆星明天就要到,但地球技術不足」,他說兩種情況均不利於研究。
至於嫦娥四號為何會在嫦娥五號後發射,葉培建解開謎底,他解釋,四號是三號的備份星,故再利用四號工作時,其任務要有所不同,而選擇探索月球背面。他表示,嫦娥四號發射前,先要在2018年向地月拉格朗日L2點發射一顆中繼星,用於通信,因為月球背面不能直接與地面通信,故需要借助衛星支援。
獲理大頒榮譽博士
葉培建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第一代長壽命傳輸型對地觀測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並在中國空間科學和深空探測領域曾擔任多個要職,包括嫦娥一號總設計師、總指揮,嫦娥系列衛星和火星探測器顧問。
上周六,理大向葉培建等五人頒發榮譽博士學位,其餘四位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F. Engle、電訊網絡和基礎設施專家Candace Johnson、理大前副校長高贊明及理大前校董會主席、溢達集團董事長楊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