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全球治理與人才儲備/秦曉鷹

時間:2016-10-11 03:15:37來源:大公網

  國慶長假秋涼蟹肥,友人飲酒暢談中多了一個熱門話題,就是內地媒體近日多次報道的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信息。有人說,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經濟體量增大,國際交往中話語分量日益加重後的實質性變化。有人說這是對中國多年以來實行的「韜光養晦」外交政策的重大修改,是一種直面現實的抉擇。還有人說這也反映出決策者有所作為乃至奮發有為的戰略制定特色。

  推動治理體系變革

  筆者以為,國人的看法雖各有偏重,但都有一種趨同,即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從而達到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目標已是大勢所趨。之所以有這般斷言,一是因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近年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每年都在25%以上。二是因為中國作為利益攸關方,與當今世界各國和地區的交往日漸頻繁,矛盾日益增多。繼續採取敬謝不敏的態度,不參與世界經濟體系(制度規則)的變革、不貢獻自己的智慧,這既與負責任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也對本國經濟(投資與市場)的對外發展非常不利。三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也是中國人的價值觀與文明觀在與世界交往時的自然體現,是中國人義利並舉傳統文化觀念的必然追求。

  顯然,在國際舞台上闡明中國的理念,提出中國的方案,把中國的主張轉化為各方的共識,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必然路徑。而要讓中國的理念和中國的方案裏蘊含對人類前途命運和經濟發展前景的深邃思考,就必須懂得和了解國際力量的對比與消長情況,通曉日益增多的地區與全球性挑戰的來龍去脈。當我們把各類發展的議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協調的突出位置時,當我們要合情合理地努力促成新的利益規則和框架時,當我國對舊的國際秩序中的支配性、排他性思維表明摒棄或否定的立場時,當我們必須就危及或影響全球的氣候環境、核威脅核擴散、反恐反毒、太空開發、極地開發、信息安全等交出中國方案時,就要有實實在在的責任大擔當、思維大智慧和行動大手筆。而這一切都要出自有大視野的人!中國要大步走進全球治理的俱樂部,擁有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懂得全球治理的人才,就是首要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世間最可寶貴的就是人,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這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方面,即在全球治理的人才儲備方面,中國仍十分欠缺。換句話說,中國還沒有一大批足以支撐「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這一戰略大廈的棟樑之才。專門人才的匱乏,很可能成為實施和實現這一戰略構想的門檻與瓶頸。因此,積極迅速地培養與這一重大戰略相適應的各類人才,將是中國政府的當務之急、當務之難。有沒有一種有效的路徑改變這種狀況?有沒有一種可諮中國借鑒的方法和模板?

  擴大對世界的了解

  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是,所謂全球治理,其實就是治理那些對全球有關聯性的人類難題與課題。而真正讓全球走向緊密聯繫的,還是十五世紀以來的世界貿易體系的逐步建立。從那時迄今的近600年中,最早有一點全球治理味道的是十七世紀之後的英國。但它的「日不落帝國」地域的全球覆蓋卻是劍與火的、殖民地化的悲愴過程。今天世界存在的全球治理體系,其實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人類總結自身慘痛教訓與和平發展經驗後,形成的聯合國架構。這個架構雖歷經70年不衰,但也出現了歲月與時代磨砥的斑駁。因此,才有了中國在認同和維護聯合國框架的同時,力主完善和改革現行國際經濟與政治秩序的主張。

  正是因為上述種種,以及在中國教育(含學校教育與公眾普及教育)中普遍缺乏世界認知度的現實,筆者以為,培養全球治理的各類人才,首先就是要擴大對世界的了解。這種了解絕不能是淺閱讀、速瀏覽式的浮光掠影,而是要掌握和通曉四門基本知識。其一是世界文明發展史,這是基礎的基礎。其二是世界近代史和迄今為止的現代史。其三是掌握現代世界經濟和世界政治的總體趨勢。其四是熟悉1945年二戰結束後至今的國際關係。學習這四門基本知識的核心,是要強化全球治理人才對世界內在關聯性的清醒認識。

  大國具有參與全球治理的體量優勢,但體量優勢並不會天然地成為治理能力。相反卻會因其大、因其目空一切,而把天然優勢變成被人加以防範和排斥的劣勢。決定優劣轉變的關鍵在於人,在於這類人才的文化心理素質和他們的國際視野與國際化程度。能否參與全球治理,對中國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能否培養出全球治理人才,同樣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艱巨事業。只要突破這一關,我們就一定會在人類未來的發展中楔入更多閃亮的中國印記!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