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環球資產類別中,商品是少數真正稱得上為估值偏低的資產之一\資料圖片
近年,投資者對商品投資的態度轉淡,亦質疑商品在投資組合中的地位。
有鑒於此,我們使用幾項基本的原則重新分析為何商品有必要在投資組合中佔一席位。
我們總結商品是少數估值偏低的資產類別之一。商品可用於通脹對沖,而這是大部分其他資產類別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商品亦具有重要的多元化優勢,就算在平緩的前景中,也可能增強經風險調整回報。由於商品的市場效率較低,我們認為優秀的基金經理能夠透過商品投資獲利。
自從2000年及往後多年的「商品超級周期」後,商品的表現令人失望。即使經過今年的回升,彭博資訊商品指數(BCOM)仍較2011年的高位下跌約50%,而主要原因是投資者已看淡商品投資。不過,通常在市場情緒跌至接近谷底時,才是投資者重新對一項投資的潛力作出評估的時機。
通脹危險不容忽視
以下為投資者應該重新評估商品投資的三個原因:
1.通脹對沖:與股票及債券相反,在通脹持續升溫時,商品投資回報通常會上升。而在通脹持續下降時,商品回報亦會下跌。有別於商品,其他常被視為通脹對沖工具的資產類別,例如地產及通脹掛鈎債券,其目前估值正處於歷史高位水平。
現時雖有通縮壓力,但亦有跡象顯示通脹正在升溫。就業市場緊縮,12個月核心通脹率(不包括商品價格)自去年11月以來持續高於2%。在各央行持續為金融體系注入大量資金,以及各國政府傾向推高通脹的政策環境下,我們更不可忽視通脹的危險。
降投資組合波動性
2.商品可分散股票風險:商品投資可以分散股票風險,但由於商品價格與經濟增長關係密切,我們不應奢望商品能夠對沖尾部風險,例如2008年至2009年金融危機所引發的經濟衰退。而現實中,商品與股票之間的關係變化頗大。雖然普遍走勢大概一致, 但有時亦會出現相反的走勢。不過,只要商品與股票的走勢並非完全相同,在股票型投資組合中加入少量商品配置,便可減低投資組合的整體波動性。假設股票與商品之間的關聯度為0.2(根據過往數據,此乃屬合理水平),我們估計商品只需產生每年約2%的回報,便能夠為投資組合帶來更好的經風險調整回報。
3.有望帶來具吸引力的經風險調整回報:目前為止,我們認為即使回報溫和,但投資者仍可以策略性地增加商品配置。實際上,目前的市場環境顯示商品的表現可以更好。
商品估值現時偏低
當然,與以往數據比較,特別是相對股票方面,商品的估值現時偏低。此外,許多商品的價格已低於生產成本,而生產成本正是關鍵的估值指標。在環球資產類別中,商品是少數真正稱得上估值偏低的資產之一。
所以我們認為現時是難得購入商品的好時機,但如何有效實踐是關鍵。追隨一般投資基準的被動投資者可能會承受不必要的費用和後果,而主動型基金經理則能避免這些情況,甚至從中獲利。鑒於商品價格低廉,以及許多商品仍未得到市場的充分研究,這應是主動型基金經理獲取資產增值的理想環境。
本文作者為施羅德投資研究及分析主管Duncan Lam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