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雜交水稻之父」分享保障糧食經驗

時間:2016-10-05 03:15:42來源:大公網

  圖:袁隆平相信,加快雜交水稻在世界上的發展,有助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大公報記者▉楊州/揚州▉攝

  【大公報訊】記者▉楊州/揚州▉報道:剛獲得「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的袁隆平表示,中國種植雜交水稻的耕地面積約為1700萬公頃,每公頃的平均產量達7.5噸,較傳統水稻高出20%,每年可在中國養活7000萬人。若全球將50%的傳統水稻轉換成雜交水稻,則每公頃產量提高兩噸,其水稻產量每年將增加1.5億噸,足以養活四億人。

  獲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昨日於香港理工大學唯港薈發表演講,以「發展雜交水稻,保障糧食安全」為題,分享他研究雜交水稻以保障世界糧食供應的經驗,以及種植高產雜交水稻的技術。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理大應用科學及紡織學學院院長黃永德等,以及數百名中學生和大學生出席講座。

  理大校長唐偉章致辭時表示,袁教授堅持不懈地做了半世紀研究,而可持續發展是理大的重點項目,從食物安全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理大都有廣泛的研究計劃。

  袁隆平於1964年開始雜交水稻研究,九年後創造獨特的遺傳工具,成功培育雜交水稻。1976年雜交水稻在中國實現商業化生產,產量比傳統水稻多20%。袁隆平指出,「超級雜交稻進入第五期階段,以每公頃16噸為目標,上月底於湖南攻關第二次測產」。

  談及推動國際間使用該技術,他稱越南和印度多年前開始以商業化方式生產雜交水稻,越南約有60萬公頃耕地種植雜交水稻,每公頃平均產量6.3噸,比傳統水稻多1.8噸。美國採用其技術後,產量比當地水稻品種高20%,「中國為亞非地區培育4000名國外技術人員」,包括菲律賓、巴西及美國等,當中協助幾內亞種植雜交水稻後,其產量由每年約兩噸升至約六噸。

  理大工商管理系的陳同學稱,「慕名而來,感覺他講得不錯」,了解雜交水稻在國外應用情況及在中國的產量。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五年級生黎同學說,是第一次知道雜交水稻及全球應用情況,透過講座了解更多種植技術,對日後學習DNA一課有幫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