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侷住」的悲與痛\何曉

時間:2016-09-26 03:15:40來源:大公網

  如果因為香港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就值得全民歡慶,我們的焦點顯然失去了更現實、更急迫的方向。在那些被摩天大樓遮擋的背後,還有成片的老舊唐樓和被「無限」分割而成的劏房。

  四年前,一輯俯瞰香港劏房的照片在本地及國際間引起極大回響。在那些光線暗淡、局促擁擠的空間裏,一個個直白的生活場景,訴說着被「侷住」的20萬人的無奈和辛酸。那些照片曾經刺痛過我們敏感的神經。下個月,由原攝影師推出的新一輯劏房照片將向公眾展覽。然而,情況沒有改變。對於號稱國際大都市的香港,「劏房」仍然是一個不可名狀的諷刺。

  劏房有多千奇百怪?這可能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分割問題,而有賴於業主的「腦洞」有多大。通過簡單的計算,就會明白一個完整的單位被改造成劏房出租後,那成倍增長的利潤有多誘人。現在,劏房甚至已呈現出「向上流」的趨勢,租客已經囊括剛畢業的年輕人、月收入兩萬的白領、上不了樓的單身漢。

  入住劏房長期被當作「個人選擇」。然而,嚴峻的居住環境,每天都威脅着20萬人的安全。當政府承諾「全力協助基層市民『上樓』」時,卻發現由於長期缺乏土地開發,難以在短期內增加住房供應。

  香港不是沒有地,但關於土地的利用,社會始終沒有達成共識。儘管人們早已呼喚着居住的社會正義,也反思過為人的基本尊嚴,但在利益取捨之間,在居住權利與環境、保育誰先誰後這些問題上,固有的一套價值邏輯和關於土地的新愁舊病,彷彿把我們都釘死在鐘擺上,確定不了方向。

  頭上有片瓦,到底有多難?不要忘了,我們每一天的等待,每一天的爭拗,都承載着「侷住」這一群的權利和尊嚴。梁振英那句「不興建插針樓、不用綠化地,如何面對劏房住戶」,正是一位勇於擔當的特首的心聲。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