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版CDS指引面世

時間:2016-09-24 03:16:20來源:大公網

  圖:在政府加大去產能的背景下,產能過剩行業的違約風險值得關注

  中國版CDS(信用違約互換)終於放開。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周五正式發布修訂後的《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試點業務規則》(以下簡稱《業務規則》)及四份產品指引。分析稱,債市信用風險頻發,市場亟需風險分散工具。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的擴容和完善,利於活躍債券市場,吸引更多資金參與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當中的CDS將會迎來快速發展;此外,還可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大公報記者 趙慧中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是次發布的四份產品指引分別為,《信用聯結票據業務指引》(CLN)、《信用違約互換業務指引》(CDS)、《信用風險緩釋憑證業務指引》(CRMW)及《信用風險緩釋合約業務指引》(CRMA)。

  據悉,交易商協會建立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業務管理「大規則+子指引」的傘形框架,在明確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業務大的管理框架的基礎上,再以信用風險緩釋合約、信用風險緩釋憑證、信用違約互換和信用聯結票據等每個產品發布子指引的方式明確具體產品的規則要求。

  一位接近交易商協會的人士透露,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的擴容和完善,在當下債務風險不斷爆發的背景下具有現實意義。這不僅可以給市場參與者提供市場化的信用風險保護工具,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也有利於活躍債券市場,吸引更多資金參與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從而達到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緩釋工具增至四類

  上述人士並表示《業務規則》具有三大亮點,第一,新版《業務規則》與2010年發布的《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試點業務指引》相比,在原有的CRMA和CRMW的基礎上,增設CDS和CLN兩個新產品,至此,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增加至四類,第二大亮點則在於對信用風險緩釋市場進行分層,以符合投資人適當性原則。

  此外,《業務規則》的第三個亮點則在於簡化產品發行的流程。按照要求,對於CRMW和CLN等憑證類信用風險緩釋工具,保留原有創設機構的相關要求(機構淨資產至少在40億元人民幣以上),同時取消專家會議制度,由創設機構自主創設產品,交易商協會對創設產品的披露信息進行形式審核後,由投資者自行認購並在二級市場交易流通。

  助分散債務違約風險

  針對中國版CDS的面世,民生證券管清友、李奇霖等分析師表示,目前債市信用風險事件頻發,「打破剛兌」正在加速推進,市場非常需要風險分散工具,只要工具缺陷不再,CDS將會迎來快速發展。此外,在當下信用違約爆發在即的背景下,民生證券還認為,國際CDS規模會從近10年的最低水平上觸底反彈。

  今年以來,至少有18隻內地債券出現違約,而2015年全年的數字也僅為7隻。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投資者迫切需要對沖信用風險的工具。業內人士分析稱,自從中國債券市場在2014年打破剛性兌付後,不少投資人擔心自己會不會成為下個「踩雷」人。債券違約的原因千差萬別,但對投資者而言,所希望的都是對沖風險,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