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姐粗口」事件與極端激進風氣

時間:2016-09-14 03:15:45來源:大公網

  應屆出爐港姐冠軍當選後被爆料,圖文並舉揭露她在「佔中」期間於個人社交網站粗口橫飛鬧爆警察及特首,被質疑有損港姐形象。她被問及過往在facebook就社會問題表態的情況,對有關在「佔中」期間發表意見時連環爆粗的報道,她並不否認。她解釋說:是因少不更事。當時剛入大學不久,校內氣氛熾熱,故放學後會到金鐘探望同學。她說,「戴上后冠時發覺很重,它後面肩負的責任更重,有過激的行為都是因為我愛香港」。

  極端個人主義荼毒青年

  香港社會近年存在着一股不良歪風,只要個人對某人、某事稍有不滿,便可在網上或傳媒上大肆對別人作出人身攻擊。當這些罵人者受到批評時,往往以「言論自由」為理由,堅持己見。這股「罵人」的風氣或語言暴力的行為,究其因由,既是由於香港欠缺一套共同尊崇的核心價值,同時亦是受到極端「個人主義」影嚮導致的惡果。西方思想家查理.泰勒(Charles Taylor)對「個人主義」對社會所產生的不良影響,有深刻的分析。個人主義主張: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有權利為自己選擇各自的生活方式,有權利以良知決定各自的信仰,有權利否定前人加於我們的生活形態,這些權利皆受到法律保障着。原則上,人們只要不犯法,便不會受到任何傳統秩序所規限。但是,泰勒認為這些傳統秩序在限制我們的同時,也賦予世界和社會生活的行為以意義。每個人(包括應屆港姐冠軍)確有權利去表達一己之見,這正是自由和人權的可貴之處。但若將她的魯莽行為放在整個社會情境中看,肯定存在着嚴重的問題。因為她的言行,毫不尊重別人,又不符合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若人人皆以她這種方式處事,社會的「自由度」確能大大增強,但是我們將失去很多傳統的價值——尊重、責任。人人以自我為中心,這正是個人主義的最黑暗一面。

  「有過激的行為都是因為我愛香港」,她竟將個人的語言暴力行為合理化,令每個香港人都感失望。這種將暴力合理化的言論,正是引發出近年社會上連串暴力事件的心理因素。我嘗試從「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的角度,來分析她辱罵官員的成因。本理論強調越軌行為是受處境(situation)所影響。在特定的處境下,人看到有犯事的機會時,會理智地決定是否去犯事和選擇犯事的方法和對象。這理論提出,人是絕對有能力因應某些處境和情況,進行或退出某一越軌行為。當人犯事前,會仔細衡量犯事的風險、成本和得益。在「佔中」時,佔領者們不但在金鐘一帶挑戰香港的法紀,違法佔街。同一時間,支持者們又在網上對政府官員及警務人員惡意攻擊。他們極大可能是在計算得益、風險、成本後,才「理性地」作出決定。

  不要將語言暴力合理化

  心理學家發現,越軌行為(如在網上攻擊人)的犯事者,為了引起公眾人士的注意,他們往往會作出更激烈的行動。而且,犯事者在選擇攻擊對象時,也會計算風險。在「佔中」時,他們只要以自由和民主為名,高舉人權旗幟,往往便能減低被人追究的風險。因此,語言暴力成為了一項風險不算高的越軌行為,因為官員和警方往往會「逆來順受」,對網上攻擊者的行為不了了之,避免激起更大的抗爭。此外,辱罵別人者也會考慮事件的困難度而作出取捨。網上辱罵行為毋須周詳計劃,毋須投入太多精力,又毋須任何設備,成本可謂極低。而這些語言暴力行為又容易引起社會關注,博取到別人的注意,正是行動者最大的得益。

  可見,應屆出爐港姐以「我愛香港」為名,在「佔中」期間於個人社交網站粗口橫飛鬧爆警察及特首。初聽到時,還以為是衝動和欠理性的行為;但細心一想,你會發現,原來她的語言暴力,不但可能不是因「少不更事」而作出的魯莽行為,相反其行為背後實與社會風氣和個人心理有極大關係。

  香港中史教師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