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信董事長常振明(左)表示,期望未來五至十年,把非金融業務的利潤貢獻由現時僅15%提升至40%水平,旁為中信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王炯 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自從獲母企中信集團注資後,中信股份(00267)的利潤來源側重於金融資產。董事長常振明表示,為實現綜合商業模式,期望未來五至十年,把非金融業務的利潤貢獻,由現時僅15%提升至40%水平。至於地產業務板塊,正有序的進行重組安排。
大公報記者 李潔儀
早前預告淨利潤減半的中信派發成績表,上半年股東應佔淨利潤為201.82億港元,按年急跌46%,每股收益0.69元。董事會建議維持派發中期息每股0.1元。
受去年同期出售中信證券(06030)錄得收益,加上中信證券上半年盈利大幅下跌;另外,上半年地產業務重組相關的稅費,以及人民幣貶值因素等,拖累集團利潤下跌。
其中,來自金融業的淨利潤貢獻下跌26.5%至317.56億元,稅前利潤則跌至413.33億元,相等於總數的85%。「金融跟非金融的利潤多或少,也有外部環境的問題,相信風水輪流轉。」常振明表示,集團希望未來可加大發展非金融業務板塊,目標五至十年,把相關利潤比重提升到約30%至40%水平。
地產業務見紅 擬重組板塊
房地產業務方面,上半年「見紅」勁蝕47.77億元。中信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王炯表示,虧損包括重組產生的稅費、員工安置費等。他表示,地產業務的重組正有序進行,又指上半年向中海外(00688)出售內地住宅房地產項目,當交易完成後,扣除成本及稅項,預期將帶來90億至110億元淨收益。
「一間公司的力量有限,中信的戰略是,希望能把我們自己所在的行業做好,不一定第一名,起碼是行業領先者。」常振明重申,希望通過整合方式,與行業領先的企業合作。他直言,中信旗下房地產公司在行業並不屬於「第一梯隊」,因此與中海外共同重組住宅房產資源。
今年6月,中信通過發行一筆長期美元債券,融資12.5億美元(約97.5億港元),藉而優化債務期限結構。常振明表示,該筆美元債券集資所得,將用於未來的戰略性投資,重點投資扶持行業。他續說,截至6月底止,中信的現金及承諾備用信貸總額逾218億元,財務資源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