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全球四大行研新數碼貨幣

時間:2016-08-25 03:16:16來源:大公網

  圖:據外電報道,瑞銀聯同德意志銀行、桑坦德銀行和紐約梅隆銀行研發多功能結算數碼貨幣 資料圖片

  全球四間大型銀行合作研發新數碼貨幣,希望這種數碼貨幣能成為使用區塊鏈結算及金融交易結算的業界標準。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瑞士銀行、德意志銀行、桑坦德銀行、紐約梅隆銀行,以及經紀行ICAP聯手合作,向全球各地央行介紹這個意念,目標是在2018年初投入商業使用。專家稱:屆時業界每年可節省650億美元至800億美元(約5070億至6240億港元)的結算成本。

  大公報記者 鄭芸央

  這是大型銀行就針對區塊鏈技術進行的具體合作,透過使用電腦網絡技術提升金融市場運作效率。桑坦德銀行研發及創新主管Julio Faura稱,銀行與機構之間交易困難,耗時和成本高;因此,銀行都會設有龐大後勤辦公室,當今需要的是精簡運作,令到效率提升。

  無需中央帳目 網絡交易驗證

  區塊鏈技術是一套複雜計算法,包括比特幣等所謂的加密貨幣,可以無需一個中央帳目,透過電腦網絡進行電子交易和驗證。銀行業最初質疑區塊鏈技術,如今積極研究如何使用這種技術,加快後勤辦公室系統速度,同時釋放用作支持全球市場交易的巨額資本。根據Oliver Wyman去年的一份報告指出,金融業每年結算和交易結算的總成本為650億美元至800億美元。而其他金融機構也在進行類似行動,總部設在倫敦、由對沖基金和交易高層人士創辦的Setl,同樣致力實現使用與各國央行直接連接的數碼貨幣,為金融市場支付結算。據報道,花旗集團正在研究自身的Citicoin解決方案;高盛已經為SETLcoin申請專利;摩根大通同時正進行類似計劃。

  多功能結算貨幣,建基於由Clearmatics Technologies研發的一種解決方案,目的是令到金融機構無需等待傳統的轉帳程序完成,就可以為例如債券和股票等進行支付,然後在央行把數碼貨幣轉換成現金,節省時間和結算成本,這些多功能結算貨幣可以轉換成不同貨幣,必須使用區塊鏈技術、或分帳式技術儲存。

  冀2018年投入低風險商業用途

  瑞銀金融科技創新主管Hyder Jaffrey稱,需要一種分帳式的數碼貨幣,以達到這些技術的最佳好處,計劃的目標是在2018年初投入有限及低風險商業用途。

  美國聯儲局、英倫銀行、加拿大央行等主要央行,都在觀察數碼貨幣潛在效益,但同時關注安全,以及對銀行穩定性帶來的影響。區塊鏈技術專家稱,這種技術仍然需要三年至五年時間才達到一定接納程度,然後再需要數年時間才會被廣泛應用。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