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Alexis Calla指出,投資者需要對長期增長機遇保持警覺,要在機遇出現時斬獲收益
身為存戶和投資者,我們大部分人關心的是短期形勢。今時今日,即使是短期內要關注的事項也足夠我們忙碌。英國退出歐盟這個重大決定的影響、令人煩惱的美國總統大選、主要央行似乎無休止地以政策操作來應付對經濟硬着陸的憂慮。然而,要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裏投資成功,也許了解長線而言有機會影響未來投資回報的因素亦是同樣重要。
推動長期結構性投資回報的四大因素包括經濟增長、利率、通脹和企業利潤。這些因素彼此息息相關。另外亦有兩種其他趨勢在發揮根本作用:地緣政治風險和科技創新。我們認為,深入細緻地研究這些因素,有助我們在配置資金時作出更加知情的決定,以獲得可持續回報。
在過去50年間,世界各地的經濟擴張動力來自兩股均等的力量:全球人口快速增長和生產力提高。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嬰兒潮一代」成為了越來越多的工作年齡人口的主力,但現在他們已交棒給1990年代以後出生的新興市場年輕工作人口。同時,過去幾十年以來的迅速全球化,促進了從農業向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轉變、自動化和工序效率推動了生產力的提升。
因此自1970年代起,全球經濟增長率平均值約為3.6%。
推動全球增長因素逆轉
但自從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人口和其他推動增長的因素似乎已經逆轉。過去幾十年間,儘管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年輕移民補充了一部分工作年齡人口的流失,但發達經濟體的人口整體已經呈現老化。近年來,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工作年齡人口也開始減少。與21世紀頭十年相比,過去五年裏全球生產力的增長率也同時急劇下跌。
這些變化導致全球增長自從危機爆發以來大幅放緩至約為3%。還有一點很明顯的是,由於中國經濟增長減速及商品推動的經濟體經歷了急劇的衰退,近年新興市場相對於發達經濟體的優勢也開始縮減。
儘管南亞、中東和非洲的工作年齡人口在增長,但除非這些市場和其他地方的生產力出現重大提升,否則可能並不足以使全球增長復甦。這個情況再次表明,有必要對能提升生產力的關鍵因素作更大規模的公共投資─這些因素包括教育、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和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等等。隨着生產力提高,收入和消費也會增加。
全球主要挑戰是振興需求
如今,全世界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振興需求。全球經濟差異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收入流向高收入家庭,振興需求非常艱巨。高收入群體較多儲蓄、較少花錢,致使全球消費放慢速度。商業投資總是追隨着消費的腳步,所以對資金的需求會減少,而更多的儲蓄資金會尋找投資機遇。這樣,我們就陷入了增長更低、儲蓄更高和投資降低的惡性循環。
那麼投資者會受到怎樣的潛在影響?
舉一個例子,由於太多存款追逐太少的投資機會,利率作為存戶和追求收入的投資者的主要收益來源以及資產價值的主要動力,有可能長期維持在低水平。自從金融危機和監管收緊以來,發達市場以及部分新興市場的債務水平格外地高,有關情況已經迫使企業和金融部門去槓桿化,加劇了利率的下行壓力。此外,央行政策已經將基準利率推至歷史性的低水平,而這仍然是低利率的一個關鍵推動因素。
由於國債的基準利率保持低迷水平,公司債的收益也可能會保持低企,尤其是更高等級的債券。這進而會推動投資者接受風險更高的債券等級。
全球增長低迷,利率受到壓制,股市的回報也不太可能有起色。原因在於長期股票回報的動力來自企業利潤的增長以及投資者願意為這些預期利潤支付的溢價。長期來看,收益增長與經濟增長關聯極為密切。如果投資者不確定未來的經濟前景,通常也不願意為預期的企業收入支付更高溢價。
因此,無論是借貸(通過債券)或是投資(通過股票),我們都應在可預見的未來估計到回報將會更低。如今,若希望獲得等於十年前銀行存款可產生的收益,則必須投資於多元化的一籃子收入型資產,如投資級公司債、更高風險/高收益債務、另類資產(例如房地產投資信託和股息支付穩定的股票)。
對投資者來說,為了產生相同金額的回報而接受更高風險的需要,並未就此消失。很多預言者認為,由於美國領導的單極局面(所謂的美式和平)正在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由多個地區權力領導的多極格局,全世界正面臨日益加重的地緣政治風險。歷史表明,多極世界出現衝突的風險可能更高。
保護主義令全球貿易倒退
在多極世界,全球化也可能面臨威脅,因為貿易、人口、資本和科技流動均會遭遇壁壘。歐洲和美國保護主義黨派的興起就是一個危險訊號。英國的脫歐投票正正就反映了這個趨勢。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可能會使幾十年以來為培養全球貿易和投資而付出的努力出現倒退,而這些努力曾讓數十億人擺脫貧困,並通過提高生產力推動繁榮。
我們必須強調,這些並非未卜先知的結論。對於這些趨勢及其影響,依然存在全球性爭議。但身為投資者,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局勢的演進。諸多因素可能會扭轉這些發展趨勢。比如說,發展中國家正在崛起的中產階級消費增長,甚至是發達世界不斷增加的退休人口不再儲蓄,都可能成為未來增長的有力推動因素。
全球各地的家庭債務繼續增加(如美國的汽車和學生貸款激增),而新興的亞洲和其他發展中經濟體尚有數百萬家庭擁有增加借貸的空間。這可能是消費的關鍵推動因素。顛覆性技術是另一張王牌,這能夠提升生產力、為全球性問題找到革新的解決方案並產生巨大的財富。
當然,在新興市場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並在發達世界替換老化設施所需的數萬億美元投資,也有潛力在未來幾十年驅動增長。
因此身為投資者,儘管當前的高風險環境,要求我們對於一系列收入型資產作平衡和多元化配置,也需要對長期增長機遇保持警覺,要在機遇出現時斬獲收益。投資者要成功,適應性和靈活性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為渣打財富管理環球投資顧問及策略總監Alexis Ca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