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轉型升級 刻不容緩 香港貿易及物流業之探討(上)

時間:2016-08-08 03:16:13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傳統的貿易及物流模式存在弊端,增值不高,容易被替代;加上貨源地發生轉移、傳統市場增長不足、來自周邊城市的競爭等因素,使香港的中介地位不斷減弱,企業經營環境轉差,盈利空間亦開始收窄;故需要積極探索新商業模式應對未來挑戰\資料圖片

  貿易及物流業對香港經濟及就業舉足輕重。然而,無論是轉口、轉運還是離岸貿易模式,香港在大多數貨物的供應鏈上的介入不深,帶來的增值並不高;加上越來越多貨源從生產地直接付運、傳統市場增長不足、來自周邊城市的競爭、自身設施不足等因素,香港在貿易和物流方面的中介地位不斷減弱,企業經營環境轉差。更重要的是,跨境電子商務的浪潮席捲全球,正對傳統商貿模式帶來顛覆性挑戰。對香港貿易及物流業而言,探索新商業模式和新經營領域,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已刻不容緩。\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利豐研究中心副總裁 洪雯博士

  貿易及物流業對香港經濟舉足輕重

  貿易及物流業是香港四大支柱之中最大的行業,2013年佔香港GDP(國內生產總值)的23.9%及就業人數的20.6%。目前,香港共有逾10萬間進出口貿易公司,大多為中小型企業,共僱用約48萬名員工;物流企業亦有逾萬間,共僱用逾18萬名員工。

  由於香港幾乎沒有製造業,本地產品出口極少,本地消費市場亦不大,因此一直扮演轉口港的角色。對大部分經香港流通的貨物而言,香港既非貨源地,亦非目的地,而是作為貨物流通的一個中間環節。

  香港地方小、成本高;貨物之所以選擇經香港流通,端賴貨物流經香港時所遇到的摩擦阻力最小、通達性最好、服務齊全及優質,可以協助企業降低整體流通成本、提升貨物的流通效率。這一優勢,使香港得以成為亞太地區的貿易和物流樞紐。

  近年出現就業萎縮

  同時,貨物經香港進行流通,亦為香港帶來金融、工商業服務等多種服務需求,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可見,貿易及物流業對香港經濟和就業舉足輕重。

  然而,香港的貿易及物流業近年正面臨嚴峻的挑戰。2001年至2013年這12年間,貿易及物流業的增加值年均增長率低於總體GDP的年均增長率;更重要的是,該行業的就業在這12年間完全沒有增長,導致其在總體就業中的比例從23.4%下降到20.6%。尤其2008年至2013年這五年間,貿易及物流業的就業人數減少了5.3萬人,出現就業萎縮的情形。

  在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中,我們可初略地將金融視為高增值產業,旅遊視為低增值產業,貿易及物流、工商業服務則屬於中等增值產業,是香港的產業結構的中堅,為香港貢獻了不少中層就業崗位。貿易及物流業在過去幾年出現就業萎縮,無疑直接導致了香港中產階層的萎縮,收窄了年輕人向上流動的渠道。

  轉口功能漸被珠三角取代

  深入分析,可以看到香港貿易、物流業正面對多方面的挑戰。

  其一,香港的貿易和物流模式存在缺陷。貿易和物流業依託實體經濟而發展,而香港實體產業薄弱,本地生產極少,本身無貨源,貿易及物流主要是依賴轉口和轉運。而在這兩種模式下,產品流經香港時,在香港本地進行深加工或深度增值的活動很少,香港本地並未能深入參與產品的價值鏈中,為產品帶來的增值有限,且容易被替代。

  尤其是轉運活動,佔香港港口吞吐量約70%,但貨物僅僅是經過香港,完全不會在本地進行增值,對本地經濟的貢獻更少,卻帶來污染、航道擁擠等問題,並不值得大幅度鼓勵。

  即使是轉口貿易模式,不少貨物事實上也僅僅是短暫在香港倉儲或進行拼箱,增值不高。

  近年,亞太區運輸基建不斷完善,市場日趨開放,區內的經濟體及城市越來越多直接開展貿易和運輸,需要經第三方轉口/轉運的情況減少。與香港貨源重疊度很高的珠三角城市,其港口、機場發展漸趨成熟,早可以在技術層面勝任很多流通的功能;不少城市在邊境管理、海關手續等方面不斷創新,對新技術的應用已超越香港,效率提升很快。加上這些城市貿易網絡不斷擴展、服務業日趨成熟,越來越多企業直接與海外開展對外貿易,很多貨物不再需要借助香港機場、港口流通。

  而且,內地與周邊國家簽訂了多個自由貿易協定,協定成員國之間直接付運能享有關稅優惠,因此越來越多由香港企業作為中介人的貨物貿易從內地直接付運,香港進行的離岸貿易的模式正逐漸取代轉口貿易。

  簡單來說,離岸貿易的產品並非香港生產,亦不經香港轉口,僅僅是貿易合約和單據經香港處理。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香港離岸貿易總值在2008年已超越轉口貨值;2013年香港的離岸貿易總值達4.95萬億港元,高於同期的轉口貿易貨值3.51萬億港元。

  而在離岸貿易模式下,本地增值就更低,對產業、就業的帶動作用也更少。2010年,離岸貿易當中的「商貿服務」涉及的毛利比率為6.1%,「與離岸交易有關的商品服務」涉及的佣金比率為5.5%,而同期轉口毛利比率達15.9%。近年,離岸貿易毛利率更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企業利潤率不斷下降。

  其二,由於完全依賴中轉,行業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大幅波動。2014年,香港本地產品出口只佔總體出口的1.5%(新加坡本地貨物出口佔總出口的52.7%)。在貨源方面,近年內地製造業成本不斷上升,全球生產基地有從內地向東南亞及其他地區轉移的趨勢。而香港的腹地主要集中在內地的珠三角地區,與周邊、尤其是東盟國家製造業的聯繫不夠緊密,貨源出現萎縮的跡象。

  在市場方面,香港貿易商的傳統銷售市場集中在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但這些傳統市場自金融危機以來消費不景,直接影響貿易及物流業。

  其三,香港自身容量(capacity)的不足亦制約了行業的發展。以物流業為例,香港在過去10年僅僅增加了幾個有規模的倉庫,租金飆升,業界甚至存在有業務也無庸量的情況。此外,大多數中小型企業依賴臨時租用的倉庫來運作,在土地長遠用途不明確、租約不穩定的情況下,不敢做長遠投資,只能沿用成本最低的原始模式運作,在今日的環境下難有競爭力。

  跨境電商崛起顛覆傳統商貿模式

  然而,更重要的挑戰,來自於跨境電子商務崛起對傳統商貿模式帶來的顛覆性風險。

  過去十多年,電子商務在全球、尤其在內地經歷了爆發性的增長。2015年,內地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商市場,網購零售額接近6000億美元,較2014年上升了三至四成。

  同時,電子商務的熱潮從內貿燃燒至了外貿,跨境電商(cross-border e-commerce)成為全球熱點。在進口電商方面,內地不斷擴大的中產階層借助互聯網平台(如天貓國際、亞馬遜中國、京東全球購等)從全球購物,出現海外直郵和保稅集貨等進口電商模式;在出口方面,中國賣家亦通過Amazon、eBay、速賣通等電商平台,直接將產品賣給全球買家,出現了海外倉、跨境郵政小包等物流模式。

  據預計,到2017年,中國整體對外貿易中將有超過五分之一是通過電子商務實現的。而中國是全球第一貿易大國,這一發展無疑將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

  跨境電商發展的一個直接結果,可以視為貿易的「新中介化」:一方面,消費者和賣家在互聯網平台上直接對接,傳統貿易模式下的很多中間環節,包括出口商、進口商、分銷商,甚至零售商,都被省略掉了;但同時,很多類似阿里巴巴、順豐這樣的「新中介」,在互聯網經濟的大潮中應運而生。

  根本上,在互聯網平台上,跨境電商推動了新的全球化趨勢的形成和演變,正從根本上顛覆傳統的貿易和物流模式。

  馬雲在2015年的APEC峰會上提出了「eWTO」的概念,他指出,WTO及政府間的各種貿易協定基本上只有大企業才能享用;而在互聯網平台上,中小企業正自己開拓出自己的跨境貿易渠道和網絡;因此,未來應該在互聯網平台上,由企業主導,簽定eWTO協定,促進全球中小企業開展跨境電子商貿,推動新的全球化。

  姑且不論馬雲的eWTO建議是否可行,但互聯網所推動的新「電子全球化」(e-globalization)浪潮已見雛形。

  而香港在電子商務方面一直處於落後,在新商業模式中的參與嚴重不足,未能充分爭取到新經濟模式下的貨源。香港逾10萬間貿易公司,過往一直扮演着內地或亞洲的生產基地與歐美品牌商和零售商之間的橋樑,在這種「新中介化」的趨勢下,無疑面臨被顛覆的危機,從而危及香港作為國際貿易、物流樞紐的角色。

  升級及模式創新刻不容緩

  總體而言,香港傳統的貿易及物流模式存在弊端,增值不高,容易被替代;加上貨源地發生轉移、傳統市場增長不足、來自周邊城市的競爭、香港設施容量的限制等因素,使香港的中介地位不斷減弱,企業經營環境轉差,盈利空間亦開始收窄。

  更不可忽視的是,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和「電子全球化」(e-globalization)的浪潮席捲全球,正對傳統商貿模式帶來顛覆性的挑戰。香港若不積極探索新商業模式和新經營領域,貿易及物流這一個核心支柱產業在未來數年可能會面對危機。

  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