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7月20日訊(記者李永青)英國脫歐公投後,令人關注對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和港交所(00388)未來商品戰略的影響。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英國脫歐對倫敦金屬交易所影響比較有限,因LME的金屬交易屬全球性,非局限在英國或歐洲,會員及客戶遍布全球,且LME來自歐洲的交易相對比較穩定,未來增長將主要來自亞洲地區。
同時,LME交易基本以美元計價,其經營收入也以美元計算,並非英鎊,只有營運成本是以英鎊計價。同時,LME有上百年的成功運營經驗,早在英國加入歐盟之前,它已經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基本金屬市場,有信心維持LME系統和市場的正常運作,確保市場公平公正。
至於英國脫歐會否影響「倫港通」項目的推進?李小加在網誌表示,因「倫港通」涉及倫敦和香港兩地結算所的未平倉合約結算,需要與香港、倫敦與歐盟三地市場的監管機構進行討論。英國脫歐後,港交所如何繼續與歐盟監管機構跟進出現了新的不確定性,目前港交所正在等待政策進一步明朗。
但他強調,英國脫歐不會影響港交所實施其他的商品戰略,比如目前正積極爭取在內地設立LME認證的交割庫,以降低內地實體企業參與國際金屬交易的成本。
對於實物交割LME為什麼要在中國設倉庫?李小加解釋,LME不是要在內地建倉庫,而是認證內地倉庫供客戶在實物交割時使用。LME在全球不擁有任何一家倉庫,但是認證了600多家倉庫。
關於定價權方面,他認為,中國可加快開放內地商品期貨市場,引入境外投資者參與。若因資本管制等因素的限制,暫時不能在這方面邁進,不妨創造條件鼓勵內地企業和投資者走出去,參與國際大宗商品市場。
目前內地有超過1000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但信譽良莠不齊,缺乏嚴格監管。他希望,在深圳前海建設一個規範、透明、可信賴的、有實物交割體系和倉儲體系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在這方面,港交所有三大優勢。一是港交所在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後具有在大宗商品市場的專業經驗和品牌;二是香港交易所有動力、決心和資源提供可靠的倉儲、物流等配套設施及系統,有效服務實體經濟;三是港交所具有公信力。設立在深圳前海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將通過現貨交割服務實體經濟,並形成新的價格基準,日後港交所可進一步使用價格基準,在香港發展指數、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
談到挑戰,經常有朋友認為內地監管政策是港交所即將面臨的最大挑戰,但李小加指,這是一種認識誤區。所有監管政策的目標都是保護投資者、維護市場公平和透明、減少系統性風險。現在出現不少問題的交易場所均是不法商人打着大宗商品交易的名號操縱市場,誤導散戶引發金融風險。港交所在前海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設安全可靠的交易與清算體系,規範市場交易,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服務實體經濟,推動有效投資,完全符合國家利益和監管目標,相信一定會得到監管者的支持。
他坦言,最大的挑戰來自自身,即是否有決心和遠見,是否足夠了解中國市場。LME雖然在全球商品市場運作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經驗,但是中國市場有其獨特性,不可能完全照搬海外經驗,如何成功將LME經驗移植到中國並使之適應中國的這方「水土」,可能是港交所未來面臨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