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近年來,內陸省市外貿雖發展迅速,佔全國出口比重不斷上升,但這並未能打破中國外貿嚴重依賴海岸線的傳統。圖為廣西欽州保稅港區十萬噸級國際集裝箱碼頭
東部沿海地區外貿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已是大勢所趨。興業研究的計量調查顯示,以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為代表的中部內陸省市具備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比較優勢,以青海、寧夏和甘肅為代表的西部地區雖絕對潛力有限,但因當前利用不足而未來可能具有明顯增長空間。/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興業研究副總裁 魯政委
一、理解中國外貿發展:沿海的故事
作為全球第一出口大國,中國創造了世界貿易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自1990至2015年,中國出口總額從621億美元增加至2.2766萬億美元,年均增加1476億美元。其全球出口市場份額由不足2%上升至14%,年均增加0.8%。
但當前中國外貿發展依舊是沿海的故事,即東部沿海省市外貿發達,而中西部內陸省市外貿發展滯後。具體而言,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地區分別為上海(121.57%)、廣東(97.53%)、浙江(54.29%)、江蘇(53.19%)、天津(52.30%)、福建(45.30%)、山東(28.62%)、海南(27.84%)等沿海省市;外貿依存度較低的地區則集中在青海(4.58%)、內蒙古(5.03%)、湖南(7.05%)、貴州(7.14%)等中西部內陸省市(請參見配圖)。
進一步觀察各省市外貿依存度及其海岸線長度可以發現,二者呈現出高度的正向相互依存關係:即海岸線越長的省市,其外貿依存度越高。以廣東省為代表,全省海岸線長達4314.1公里,其外貿依存度僅次於上海,高達97.5%,這主要得益於較長的海岸線帶來的海運便利降低了運輸成本。
近年來,內陸省市外貿雖發展迅速,佔全國出口比重不斷上升,但這並未能打破中國外貿嚴重依賴海岸線的傳統。以2014年為例,內陸省市出口同比增速高達15%,遠高於全國平均同比增速(3%),但到目前其出口額僅佔全國出口總額的15%。這表明,內陸地區出口在低基數效應推動下的高增長,未能扭轉中國出口過度依賴東部沿海地區的基本格局。
二、陸地運輸距離是影響出口的關鍵因素
理論和經驗表明,導致內陸地區外貿難以開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地理距離。當前,海運是中國外貿發展的主要運輸方式,其承擔了中國近90%的外貿貨物運輸量,95%的進口原油和99%的進口鐵礦石。相對沿海省市,內陸省市發展外貿需承擔額外的國內運輸成本,這不僅減少了內陸出口企業利潤從而降低了其出口意願,同時也降低了內陸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能力,從而造成內陸地區外貿發展困局。
我們的模型實證結果表明,各省市與港口的距離對其出口具有顯著性的負向影響關係:距離港口越遠的省市其出口總值越小,與港口距離每增加1%,該出口總值大致會下降0.42至0.59%。
三、內陸省市外貿潛力測算
「貿易潛力」是我們利用外貿引力模型所估算出的各省市在「理論」狀態下的潛在出口值,潛在出口值越大則說明該地區貿易潛力越大。然後,我們將潛在出口值與實際出口值進行比較,當潛在出口值大於實際出口值時,說明該省市「出口不足」,反之則稱為「出口過度」。
我們的模型估算結果顯示,內陸省市潛在出口值排名較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等與港口距離較近的中部地區;而距離港口較遠的地區如西藏、青海、寧夏及甘肅等西部落後省市的出口潛力值較小,為內陸省市出口潛力值最小的地區。這表明,以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為代表的中部地區具有更高的出口潛在值,具備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比較優勢;青海、寧夏和甘肅的實際出口值明顯小於潛在出口值,表明其當前對出口潛力利用不足,如果這些地區對出口加以重視,未來還會有一定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