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低息量寬治標不治本\大公報記者 李耀華

時間:2016-07-11 03:15:52來源:大公網

  圖:低息和量寬政策未能有效刺激經濟增長

  市場普遍預期英國在本周四將會減息,把利率調低至0.25厘的歷史新低,而歐洲亦有可能效法。這樣一來,全球主要央行的利率便進一步跌至接近零水平了。然而,即使在英國脫歐公投前,各國央行的利率已低無可低,而且還推出規模極其龐大的量化寬鬆措施,但都仍難令全球經濟增長加速。相信今次央行進一步減息,其象徵意義亦同樣會大於實際的作用。

  量化寬鬆和超低利率是自從金融海嘯後,被央行奉為金科玉律措施,本來一直批評量寬措施弊多於利的歐央行,在近年間亦要被迫跟隨,可見量寬對央行來說已成為振興經濟的不二法門。

  然而,低息和量寬本身只是一種權宜之策,當經濟好轉後便該改行另一種措施,以防止投資者或是央行官員過分依賴。美國雖然在數年前便已停止了量化鬆寬,但是由於利率一直只徘徊於歷史性極低的水平,每次剛打算加息便會遇到阻礙,令利率難以正常化,因而令整體經濟同樣受困於低增長的新常態中。

  雖然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加息,將會令經濟增長變得更慢,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假如因為害怕經濟受損而只一味依賴量寬和低息,全球經濟亦只能原地踏步,難望會有突破性的增長。

  現階段要求全球央行在低通脹,甚至通縮的環境下放棄量化寬鬆可能會受到猛烈抨擊,不過,難道除了量寬以外,政策官員就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刺激經濟增長了?為何不從其他方面,包括財政措施或是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手呢?

  全球經濟大國在過去數年,每年開會後幾乎都承諾會令增長加快,可是,到了今天,承諾還未有兌現,經濟增長不但沒有加快,而且卻愈來愈慢,這是什麼原因?值得每位只懂低息和量寬的政策官員深思。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