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今年首三個月,內地訪港旅客跌至1042.8萬人次,按年急跌15.1%
香港零售市道走過逾十年高速增長後,高處不勝寒,面對內地訪港旅客減少,復見港元持續強勢、店舖租金回落幅度緩慢,在多方面夾擊下,羽絨店也敵不過零售寒冬。雖然個人遊效應「寵壞」零售市道,但市場並非一潭死水,國際品牌繼續爭相進駐。零售業需要做大手術,學者建議港府爭取訪港旅客來源多元化,並提升待客的微笑指數,好讓香港重拾購物天堂的美譽。/大公報記者 李潔儀
香港零售業在2003年「沙士」後谷底反彈,上一次急速增長,源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內地「放水」、美國加大量寬(QE),在財富效應下,內地人的購買力高企,但凡珠寶金飾、紅酒、古董、名畫等奢侈品的需求熾旺。
港元偏強變相加價
不過,港府數據顯示,今年四月份本港零售總額下跌7.5%,已經連續報跌14個月,惟較三月份收窄超過兩個百分點。政府統計署將於今天(30日)公布五月份數據,市場估計在「五.一黃金周」效應下,整體零售額的跌幅有望收窄,下半年情況或進一步改善。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直言,香港的零售市道並非死局,惟太多因素導致零售行業一時停滯,令香港「購物天堂」美譽大不如前。他指出,港元持續偏強,旅客來港購物變相加價,加上內地去年降低進口關稅,亦導致旅客過門而不入。旅發局資料顯示,去年四月至六月,內地訪港旅客按年增長1.4%,之後開始出現負增長,到今年首三個月,內地訪港旅客跌至1042.8萬人次,按年急跌15.1%。
有人搞事損害港形象
「過去十多年是零售『大牛市』,做生意太容易了,導致一些不友善的服務態度,甚至是渾水摸魚,拖累微笑指數每況愈下」。麥萃才直斥:「有人搞事損害香港的形象,這是要由社會付出代價的!」旅遊業是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旅客是經濟的命脈,務必針對旅客友善的措施。他認為港府唯一可做的,是調整消費結構,不能單一依賴內地旅客,亦應爭取本地消費客和更多其他海外旅客。
儘管旅客減少,復見港元強勢,不過「唇膏效應」似乎仍然存在。化妝日用品連鎖集團莎莎國際(00178)主席兼行政總裁郭少明表示,雖然零售市道疲弱,但在眾多日常品、化妝品、護膚品之中,最好賣是唇膏,銷售額仍然有雙位數增長。不過他直言,店舖租金升幅驚人,蠶食利潤,揚言「租金沒有40%至50%減幅,也不會續租」,相信再經過兩年時間的店舖租金調整後,香港整體的零售生意仍然「好好做」。
除了本地零售商之外,海外品牌商亦看好香港零售業前景。世邦魏理仕研究部最新《零售業務全球化》報告顯示,2015年有73個新晉國際品牌落戶香港,首次在本港設置據點,當中一半屬於餐飲品牌。
租金回落吸引國際品牌
該行商舖執行董事連志豪表示,香港仍然是大型品牌樹立國際形象的落腳點,從而打進中國市場。他認為,隨著本港零售店舖租金回落,更是國際品牌進駐本港的機會。
連志豪指出,香港人口稠密,與日韓等旅遊目的地相比,本港購物點較為集中,加上零售市場相對成熟,品牌認受性高,營造有利的零售環境,而且香港並沒有徵收消費稅,吸引訪港旅客購物。
市場需要捱過零售寒冬,羅兵咸永道零售及消費品行業亞太區及中國、香港主管合夥人鄭煥然形容,香港零售市道正處於冰河時期,今明兩年零售寒風仍然凜冽,最快要到2018年零售市道才見復甦曙光。他強調,單靠本土消費是不切實際,市場早已飽和,非靠其他旅客來港消費不可。
他認為,香港仍有一定吸引力,只是政府需要做好配套。他舉例說,規模龐大的郵輪碼頭,不能只靠引入數個零售商便行,「如果的士都搵唔到一架,你叫邊個旅客肯入去(郵輪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