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分析認為,從全球來看,目前中國銀行業無論是不良率,還是撥備的水平,都遠較國際上其他經濟體更為穩健 資料圖片
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在2011年第三季度創下了0.9%的歷史低位之後,隨着中國經濟的放緩,開始逐步上升,到2016年第一季度達到了1.75%(參見配圖一)。在未來兩年中國經濟仍可能呈現「L形」走勢的預期下,對於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的悲觀看法不絕於耳。/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興業研究副總裁 魯政委
撇開一些空泛的情緒性宣泄,基於數據的悲觀看法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從數據的歷史變化軌跡出發,中國銀行業的不良率已持續上升近五年,從關注類貸款佔比的提高來看,似乎仍然沒有止住的跡象;第二種觀點,是從中國整體的債務水平出發,認為最近幾年來中國企業和政府的負債水平總體上升,這為壞帳埋下了隱患。
在筆者看來,上述兩種看法雖然都有一定的數據支撐,但其實並不全面。
1、從銀行業性質,理性看待不良率上升
對於任何一個經濟體的銀行業來說,人們的共識都是:它是一個順周期行業,其資產質量(直接的表徵是不良率)必然會隨着經濟的冷熱而有所波動。除非是作假帳,否則在經濟持續放緩的情況下,銀行業的不良率不上升是絕對不可能的。既然如此,理性人士關注的重點就不應該是不良率是否出現了上升,而應該是「警戒線應該在哪裏」,只要沒有超過「警戒線」,有一些波動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銀行的不良率是否過高,關鍵是要看銀行能否在不影響正常經營的情況下吸收這些不良。
從2016年第一季度的數據來看(參見配圖二),中國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雖然較巔峰時期有所下降,但總體水平目前仍高達175%,撥貸比則自2014年第一季度有數據以來持續上升,目前為3.06%。只要不良率不突破撥貸比這個「警戒線」,銀行就可以在不影響正常經營的情況下平穩吸收不良貸款。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便未來中國銀行業的不良率可能還會有些上升,其風險也應該是可控的。
2、從國際視野,正確看待中國銀行業的不良壓力
如果從全球視野來看,目前中國銀行業無論是不良率,還是撥備的水平,都遠較國際上其他經濟體更為穩健。
從不良率來看,如果拿中國銀行業第一季度的不良率1.75%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銀行業相比,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其在世界上仍然屬於較低水平。2014年意大利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高達17.26%,法國為4.16%,日本和美國分別為1.93%和1.85%,均高於中國目前的1.75%。此外,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也低於同為「金磚國家」的俄羅斯(6.73%)、印度(4.35%)和巴西(2.85%)等新興經濟體。
從撥備來看,如果以中國銀行業2016年第一季度的撥備覆蓋率175%與全球主要經濟體銀行業進行比較,中國也是最高的。在我們能夠收集到資料的其他主要經濟體樣本中,即使最高的美國也不到100%。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銀行業撥備覆蓋率的計算並未包含貸款的抵押品處置價值,而是額外提取的現金撥備,因而撥備的計提更加真實穩健,有利於保持對不良貸款的較強吸收能力。
3、高債務並不必然帶來高壞帳
有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的槓桿率上升過快,或致使銀行壞帳飆升。其實,槓桿率上升並非問題關鍵,關鍵是這些負債是否帶來了能夠還本付息的回報?如果債務增長不是用來維持過高的社會福利,而是形成了具有合理回報的資產,那麼債務的償付能力就是有保證的。
為此,我們考察了各國代表性上市公司的股本回報率,根據數據(參見配圖三),2016年首季中國滬深300上市公司的ROE(股本回報率)為14.4%,高於世界主要經濟體,其中發達經濟體的ROE水平基本上在10%以下。
當然,也可能有人爭辯說:中國銀行業還有相當部分的貸款,投給了無法覆蓋本息的城投平台企業,這些會成為將來不良的主要來源。其實,在2014年10月《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43號文)頒布之後,承擔公益性事務的平台已基本被納入地方政府債務。此後,財政部對地方政府債務開展了大規模的地方債務置換,降低了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由此也徹底消除了此類主體帶給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