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央始終支持香港尋求經濟發展/曾淵滄

時間:2016-06-25 03:15:35來源:大公網

  從2003年自由行開始,香港與內地關係更加緊密。自由行之後,有CEPA,再之後,中國全國的五年規劃也正式將香港列為一部分。不過,有關香港規劃的那部分依然與內地其他省市有根本性的不同。內地省市在這些五年規劃中,下的是指標,而有關香港的規劃,沒有指標,只是說明會支持香港發展某些產業,以配合內地的經濟發展及推動香港本身的發展。而香港也逐步發展成離岸人民幣的結算中心,加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再加上滬港通及正在籌備的深港通……中央政府的確不斷地推出新政策,輔助香港進行經濟轉型,幫助香港向前發展。

  香港近水樓台先得月

  很肯定的是,如果沒有自由行,沒有CEPA,沒有人民幣結算中心,沒有滬港通,香港經濟所面對的壓力一定很大。也因此,上述的政策,長期以來都被傳媒形容為送大禮。

  不過,如果仔細分析上述政策,我們也會發現,今日大量內地旅客到世界各地旅遊,換言之,自由行已經不是局限於香港。還有,境外人民幣也開始通行於其他地區,新加坡、倫敦也先後成了繼香港之後的境外人民幣結算中心,很快紐約也會有人民幣結算中心。不久之前,中國證監會也宣布將提供2500億美元的RQFII額度給美國,讓美國投資者可以用人民幣適量地在額度允許之下買賣中國A股。

  繼滬港通之後,中國政府也數次公開表示,已在研究滬倫通,讓上海交易所與倫敦交易所連結。當然,如何解決兩地時差的問題並不容易獲得答案。

  還有,香港有CEPA,但中國也先後與許多國家與地區通過一對一的雙邊談判,簽下不少經濟貿易合作的協議,部分內容也與CEPA類似。

  簡單地說,上述大禮並不是單單只送給香港,而是到處送,香港只不過近水樓台先得月。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央政府為什麼要送大禮給香港,要讓香港成為第一個獲得大禮的地區?

  原因有幾個。第一個原因是通過送大禮爭取香港民心,讓香港人明白中央政府永遠關心香港,不會坐視香港遇上經濟困境,在必要時一定會出手相助。第二個原因是香港是最佳的試驗場,也就是說,上述的大禮,中央政府一開始就有意向全世界推廣,只不過未知效果如何,所以選擇香港作為第一個接受大禮的地區,然後觀察其結果,如有必要也可以進行調整,成功了、成熟了,就向下擴展。第三個原因是,至今為止,所有的大禮並非一面倒只對香港有利,對中國內地無利,實際情況是大禮本身是互惠互利。

  以自由行為例。自由行是中國政府讓人民幣走向國際的試驗。放13億中國人出外旅遊,這些人攜帶人民幣外遊,人民幣就走向國際化,而且是可控地走向國際化。畢竟,中國人外遊所攜帶的人民幣數額還是有限的。人民幣要走向國際,開放國民外遊是必然的趨勢,香港也因此成了第一個試驗場。

  兩地金融業互惠互利

  CEPA為香港專業人士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可以到中國內地執行專業服務、工作、賺錢,大大地扶助了香港專業人士的個人發展機會。與此同時,香港人為內地提供專業服務,也為內地帶去了大量的人才。一些香港人還成為內地的人才培訓員,培訓更多的人才。香港是金融中心,金融界人才很多,CEPA擴大香港金融圈子的業務,也使內地金融業在極短時間內加速發展,的確是互惠互利的行為。

  滬港通的情況也一樣。早在滬港通之前,中國政府早已通過QFII、QDII、RQFII等政策,適當地開放內地A股市場,讓海外合資格的機構投資者投資A股,及讓中國內地合資格的投資者在境外投資。滬港通則擴展投資者的背景,由機構投資者擴大到個人投資者,同樣也是可控的,在一定的額度內買賣預先批核的股票。從滬港通到深港通,是大型股擴充到細價股。因此,可以說滬港通是QFII、RQFII的擴展版、改良版,但也不會因為有了滬港通而取消了QFII與RQFII,保持中國股市繼續對外開放的勢頭。

  一些人擔心及批評在一連串的大禮之下,香港對內地的經濟依賴性越來越強,會破壞「一國兩制」,使香港經濟無法獨立站立於國際。

  實際上,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全世界的經濟都互相依賴。看看英國脫歐公投,當脫歐陣營票數領先時,全球股市全部下跌,這說明投資者認為英國經濟必須依賴歐盟。香港依賴內地又有什麼稀奇特別?翻開歷史,打從英國人到香港建立殖民地那一刻開始,香港就是中國經濟上的窗口,並以此為生。經歷許多年的演變,香港經濟結構不斷地改變,那也是配合全球經濟結構改變而改變。世界在變,香港也不得不變,而中央政府會長期支持香港尋求新的經濟發展路徑和方向。(下)

  資深評論員、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