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對英國脫歐的經濟後果評估,在所有行業中,英國的金融業和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受衝擊最大
目前市場最為關注的莫過於6月23日的英國脫歐公投。基於理性分析,鑒於脫歐巨大的代價,公投結果大概率還是留歐。但從目前民調來看,留歐和脫歐的概率基本相當,使得最終的結果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在結果公布之前,我們還是應該懷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準備。本文重點對英國脫歐的三種模式,以及對資本市場和貨幣政策的影響進行分析。\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 李慧勇
一、英脫歐有三種模式
1、挪威模式。挪威不是歐盟成員國,只是歐洲經濟區(EEA)成員國。作為EEA的成員國,挪威與歐盟之間簽署了自由貿易協議,這使得挪威與歐盟的貿易可以免關稅。由於挪威處於神根區,所以與歐盟間人口自由流動一直是常態。此外,挪威還是歐洲統一市場的成員國,需要遵循統一市場的政策和規制。
2、瑞士模式。瑞士不是EEA成員國,主要是通過和歐盟簽訂一系列雙邊協定的方式,參與到歐洲統一市場。在統一市場內,瑞士也必須遵循歐盟的管制措施。此外,瑞士也允許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但瑞士與歐盟之間並無服務自由貿易的協定,這對一向以服務業見長的英國來說非常不利。
3、WTO模式。若英國完全脫離歐盟,兩者的貿易將適用於WTO規則,關稅則採用WTO最惠國待遇的標準。與前兩種模式相比,WTO模式顯然將讓英國與歐盟的貿易面臨更高的關稅壁壘;並且作為一個非歐盟經濟體,英國也將面臨更多的非關稅壁壘如邊境管制、不同的技術標準和環保標準、配額限制等。
二、脫歐GDP損失英鎊貶值
IMF在6月份的報告中,評估了英國脫歐的經濟後果。若選擇EEA模式,英鎊將貶值5%。與留歐相比,英國2016至2021年的實際GDP將分別損失0.2%、1%、1.3%、1.4%、1.4%及1.4%。WTO模式下,英鎊將貶值15%,與留歐相比,2016至2021年得實際GDP將分別損失0.8%、3.7%、5.2%、5.6%、5.2%、4.5%。在所有行業中,英國的金融業和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受衝擊最大。
英國脫歐除了會影響自身經濟外,還將對其他經濟體產生外溢效應。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歐盟各經濟體。脫歐增加了英國與歐盟各經濟體之間雙邊貿易往來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將導致雙方貿易的「兩敗俱傷」。根據倫敦政經學院的測算,挪威模式下,英國脫歐將在短期內對其他歐盟國家帶來約0.12%的GDP損失,約為116億英鎊;WTO模式下的損失約佔GDP的0.29%,即281億英鎊。但英國脫歐對於非歐盟國家的GDP的衝擊則較小。
從英國與歐盟各國的貿易額佔該國GDP的比重來看,愛爾蘭、比利時和荷蘭等國的經濟與對英貿易的聯繫更為密切。因此,一旦英國脫歐,從貿易的角度,受衝擊最大的也將是這些國家。其中,愛爾蘭受到的損失最為明顯。根據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測算,若英國脫歐並選擇了挪威模式,給愛爾蘭帶來的人均收入損失約為1%,在WTO模式下帶來的損失則高達2.3%以上。
三、脫歐不僅是經濟問題
如果僅從經濟利益來看,繼續留在歐盟應該是英國的理性選擇。但英國與歐盟的關係向來就不僅止於經濟層面,這也使得英國公投的前景更加撲朔迷離。Lord Ashcroft Polls在2015年底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移民、難民和安全;自由和主權;經濟和貿易三個方面,支持退歐者更關注移民,支持留歐者則把經濟置於首要位置。
移民問題是影響英國「脫歐」公投的熱點。出於民族認同、國家安全和文化等考慮,英國很多民眾對於歐盟允許勞動力自由進入英國心存芥蒂。近年來愈演愈烈的難民危機更是加重了英國脫歐的情緒,中東和非洲的政治動盪使得越來越多的難民湧入歐洲。在移民問題上,歐盟各國遲遲不能達成統一意見,也進一步惡化了歐盟的內部矛盾。此外,一系列的恐怖主義行為也使得歐盟更加步履維艱。
就其結果而言,英國脫歐的影響也不僅僅限於經濟。從政治上,英國脫歐或導致蘇格蘭的獨立,因為大部分蘇格蘭人希望留在歐盟,若英國脫歐,蘇格蘭或會選擇獨立公投。此外,英國脫歐將進一步削弱歐盟的影響力,並將產生示範效應,使得疑歐聲音再起,或導致歐盟進一步的分裂,從而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四、影響資本市場貨幣政策
如果英國脫歐,歐盟及全球的資本市場將明顯受到英國脫歐的衝擊。前幾日,脫歐支持率曾大幅攀升並超出留歐支持率,就導致了英鎊的大幅貶值和全球風險偏好的急劇惡化,各發達經濟體股市均出現大幅波動。對國內市場而言,脫歐一方面將通過風險偏好的惡化衝擊股市和債市;另一方面,脫歐也將使得英鎊和歐元貶值、美元走強,使得人民幣匯率承壓,市場利率面臨資金流出的衝擊。
就貨幣政策而言,為了對沖資金流出的壓力和以及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可以預期無論是歐元區,還是英國都將採取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險加劇,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也將更加謹慎。同時,鑒於美元的避險需求將大幅攀升,將會出現美元短缺的局面,也需要各國央行與美聯儲之間強化貨幣互換。如果需要,中國也有可能通過降準降息來保證合適的流動性和利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