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中國央行修訂大額存單的認購門檻。個人投資者認購大額存單起點金額由“不低於30萬元(人民幣,下同)”修改為“不低於20萬元”。央行稱,此舉是為推進大額存單業務發展,拓寬個人金融資產投資渠道,增強商業銀行主動負債能力。新措施將自本月六日起施行。
央行去年六月發布《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個人、非金融企業、機關團體、社保基金等均可成為大額存單的投資人,其中個人認購金額起點不低於30萬元,機構起點不低於1000萬元。期限包括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18個月、2年、3年和5年共9個品種,並且按照央行相關規定,大額存單納入存款保險範圍。
其後,擴大大額存單發行主體範圍,由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核心成員擴大到基礎成員中的全國性金融機構和具有同業存單發行經驗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及外資銀行,機構個數由目前的九家擴大至102家。
利率無優勢 遇冷局面料難改
大額存單作為由商業銀行發行的一種存款憑證。持有存單的客戶,在到期之前可以把存單在市場上出售轉讓。大額存單能夠讓客戶既獲得了短期存款的流動性,又可以取得長期存款利率下的利息收入,不過大額存單的認購情況不太熱烈。融360理財分析師認為,門檻太高;利率趨同化嚴重,且上浮幅度太小;不支持轉讓功能,提前支取要扣利息,是大額存單遇冷的三大原因。
該分析稱,所謂“高門檻”的理財產品,起點也不過5萬元;另外,大額存單面世以來,大部分銀行都較基準利上率上浮40%,即使小部分小銀行上浮幅度達50%,一年期利率也不過只有2.25%,與銀行理財、國債、貨幣基金等理財產品相比,毫無利率優勢,尤其在降息通道中,大額存單的利率也多次隨之下調,對投資吸引力越來越小;市場也關注大額存單的轉讓功能問題。
此次央行降低大額存單的個人投資者認購門檻,顯然是為了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但融360理財師認為,20萬元起點對很多投資者來說仍然不低,相當於上述三個問題只改善了門檻較高方面,很難改善大額存單市場冷清的局面。
也有理財分析師同意,門檻降低後將吸引更多資金量有限,但他希望得到穩健收益的人關注大額存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