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王嘉傑報道:收市競價將於7月25日推出,港交所(00388)市場主管李國強透露,上周末舉行的收市競價及市場波動調節機制(冷靜期)演習過程暢順,相信推出收市競價時段後,公司的收市價格更能反映市場的實質供求,強調港交所不容有人利用競價時段“嘜價”造市,相信新的競價時段能提高造市的成本。
有助追蹤不當操盤
雖然李國強表示,對於收市競價的演習過程暢順,不過港交所與證券商在上周六(28日)進行收市競價時段演習,在模擬交易當中,騰訊(00700)的收市價卻較持續交易時段價格高出4.5%,接近交易價格的上限5%,令市場擔心新機制將成為大戶“嘜價”工具。李國強稱,於演習期間會多嘗試測試極端的情況,認為事件屬正常。
李國強又指出,相信推出競價時段後,不法分子需要更高資源及成本操控市場,且更容易被監管當局追蹤,而當市場出現不當行為時,當局亦會執法。問到5%的收市競價範圍會否太大,特別是對於藍籌股,他表示,相對於其他的國家,5%的範圍已經算保守,而且港交所看重的是交易是否公平及透明。他又以5月31日的MSCI指數季度調整為例,解釋股價波幅較大不代表價格受操控。
對於何以推出收市競價時段,李國強重申,由於現時的收市價是根據交易最後一分鐘攝取五個時段的按盤價的中間價,作為收市價,有關收市價並非最多買賣盤成交的價格,增加市場的交易成本。而透過收市競價,聯交所於收市後收集眾多的買賣盤,從而找出最多成交的價格配對買賣盤,則更能反映到股票的收市價。首階段引入收入競價的股份包括恒生綜合大型指數及恒生綜合中型指數的成份股、H股以及ETF,第二階段則考慮涵蓋所有股票及基金。
至於另一爭議較少的“冷靜期”亦會於8月22日推出,該機制適用於共81隻恒指及國指成份股,以及8隻如恒生指數期貨、H股指數期貨及小型恒生指數期貨等衍生產品。李國強稱,無計劃涵蓋更多的產品,因該機制主要是防止程式交易錯誤,所導致的系統風險,一些三、四線股份即使在短期內出現大波幅,亦不會影響整個市場風險,強調“冷靜期”並非停牌,只是在五分鐘內限制股份在一定價格範圍內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