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獨角獸上市 創造融資「新出路」

時間:2018-12-20 03:17:47來源:大公報

  圖:今年七月,小米在港上市。圖為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左二)敲響上市大銅鑼

  儘管初創公司未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可言,但投資者願意投放資金「買個未來」,基金投資始終有一天要「Exit(退出)」,一是初創公司獲第三方提出收購,或由管理層提出回購(MBO),二是在資本市場上市。

  Crunchbase資料庫顯示,截至今年8月中,全球有23隻獨角獸完成IPO上市,超出2016年及2017年兩年的總和。至於收購合併方面,Crunchbase指出,期內最少有11宗交易,包括零售巨頭沃爾瑪(Walmart)斥資160億美元,收購印度電商平台Flipkart,以及微軟(Microsoft)以75億美元,把開發者平台GitHub收歸旗下。

  基金投資者在退出項目投資後,會把套現所得再投資。Crunchbase顯示,市場已有超過2000億美元資金,投放到風險投資或高增長的初創公司,當中有700億美元投放到估值超過10億美元或以上的獨角獸級企業。

  港產獨角獸亦踏進上市路,在2013年1月成立的網上貸款平台WeLab,據其向港交所遞交文件顯示,上市前的股東包括由馬來西亞政府策略投資基金、馬來西亞國庫持有的Bukit Galla,該公司可借助WeLab上市銷售舊股,從而套現部分投資。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亦吸引內地新經濟獨角獸落戶。繼掛着獨角獸光環的小米集團(01810)今年7月以「同股不同權」的姿態在港上市,美團點評(03690)也登陸香港資本市場,為基金投資者帶來一條「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獨角獸」企業往往於新經濟下孕育出來,其特點是股權結構的獨特性,未必如市場通用的「同股同權」,部分採取「同股不同權」結構,管理層在未持有大部分股權下,投票權卻成為反比,以Google母公司Alphabet為例,創辦人持有的B股,投票權相當於A股股東的10倍,公司更於2014年,推出沒有投票權的C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