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林志光報道:為鼓勵私人土地業主以所擁土地資源提供公私營房屋供應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今日正式接受申請,為期3年,並成立顧問小組為計劃提供獨立意見。政府預計申請的土地可在4至6年半內便由「生地」變「熟地」,以興建房屋。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18年施政報告公布該先導計劃的構思,今年初已落實執行細節。私人土地者只要以非政府擬議發展區、郊野公園、生態敏感、自然保育區等範圍內,所擁的土地,便可向政府申請參與該計劃。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該計劃是要釋放已整合業權的私人土地的發展潛力。政府會促進基建提升以增加申請計劃內土地的發展密度,條件是申請人須將其擁有部分土地以平整土地形式交與政府,並能帶來最少七成的新增總住用樓面,是作政府屬意的公營房屋或首置房屋發展。
為確保計劃下新增房屋能早日落成,發展商須提供所需基建及其他社區設施,支援整項公私營房屋發展,連同平整土地的相關費用,經政府部門嚴謹審核為必須及合乎成本效期,會從十足市價評估的地價中扣減。
先導計劃將按三個階段落實工作流程,只有在第二階段獲顧問小組支持的個案,才會呈交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尋求原則性同意。黃偉綸續稱,土地共享辦事處會壓縮時間,盡量同步進行法定程序,以節省時間,土地契約修訂或換地過程期望在18個月內完成,只有個別進展良好的個案,才可獲延長一段合理時間。政府目標是在4至6年半內便將土地由生地變熟地,以興建房屋。
博愛申建元朗過渡性房屋
在該計劃下,每個項目須提供最少53.82萬方呎的新增總住用樓面,及最少額外1000個平均面積約538方呎的住宅單位;而申請土地的總上限面積約150公頃。不過,當發展商就計劃內的私人土地,最終未能簽訂土地修訂或換地協議,政府在隨後3年內也不會處理發展商就該地的改契換地申請。
此外,恆地(00012)早前公布借出元朗江夏圍一幅近45萬方呎予非牟利機構,興建過渡性房屋,現由博愛醫院向城規會提出規劃申請,興建10幢4層高住宅大廈,提供1998個單位,預計容納6292人居住;另有2幢2層高社區大樓,提供社區輔助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