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中國科技迅速發展的井噴現象舉世矚目,可謂史詩級的進程,對其演化應有更深入分析,以助制定今後的推動決策。還須記住中國的追趕是從很薄弱的基礎上展開,且落後幅度甚大,故其成就也特別可貴。
從一些具體案例可總結出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特點。首先是落後多追趕急。例如太空科技,1970年中國首發人造衛星上天進入太空時代,當時美國已派人登月,差距甚大。但約55年後的今天,從綜合能力來看中國已是僅次美國的太空強國,與美差距主要是在載人登月及遠外行星探索等項目上。
商用定位衛星北斗系統的發展尤為突出。上世紀80年代當美蘇的定位衛星系統已在天上部署時,中國才如夢初醒開始探討相應事項,更要到1994年才正式立項研發,至今30年間開發了北斗一號、二號及三號等三代衛星,其中三代的59及60是今年中升空,令三號系統完成部署。2000年上天的第一代只屬實驗無實用能力,2012年起上天的二代可實用但功能不全,到2020年起建設的三代功能完備,且更令人驚訝者是據美國及國際專家評審,認定已較美國的GPS先進,也只有中美系統有全球覆蓋能力。其他商用衛星的開發,如通訊及探測等,中國亦已達先進水平,更首先實現空地量子通訊。同時又正開發與「星鏈」同類的「千帆」衛星移動通訊系統。
創新型追趕 非一味追隨
中國科技發展的第二大特點是依託創新型追趕,對外國先進水平並非一味追隨,在利用後發優勢或引進技術外加上自主創新。例如探月行動中國既追隨美蘇成為第三個無人登月國,還是首個登陸月背國和月背採樣國。又如北斗系統也獨具特色,並非照抄美國的GPS。北斗具有短訊功能,有利緊急通訊,還採用不同軌道的混合星座模式,有利應對不同環境的使用。又如在電動車使用的鋰電池上,比亞迪(BYD)壯大了磷鐵技術的發展,與特斯拉(Tesla)最先採用的日本鈷技術有別,令經濟效益更佳。創新型而非照抄型自主開發,有利於長遠持續開發及在科技競賽中佔先,也有利於提供新產品來開拓國際市場,由增添另類選擇避開同型競爭。
最後,中國科技發展的第三大特點是有長遠戰略性規劃引領前路,並按自身條件穩步推進。例如北斗系統,在建成三代星座後將計劃在2035年建成新一代更先進系統。這其實早已開展研發,預計明年可完成關鍵技術突破,故推算在2030年前可開始布網,以保證2035年完成計劃。在探月上早已計劃在2030年前載人登月,並正積極為建立月球基地作規劃及研發。相反美國走走停停,科技過於政治化。基於冷戰需要載人登月,之後便停頓下來。GPS發展也是北斗出現才急忙再開發。如是美國便給予中國更快追上及超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