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一點靈犀/美印關係為何急轉直下?\李靈修

時間:2025-10-04 05:02:02來源:大公报

  圖:數據顯示,美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2024年兩國雙邊貿易額達1290億美元,印度錄得順差457億美元。

  在特朗普政府祭出「對等關稅」大棒後,印度曾被視為與美達成協議的首批國家,但如今雙方經貿爭端持續升級,甚至延燒至美國人才簽證政策。作為白宮印太戰略的核心基石,「友岸外包」的重要夥伴,美印關係何以至此?

  在「解放日」當天,特朗普宣布對印度加徵26%的關稅,但華府隨即推出了一系列豁免政策,包括印度對美出口智能手機享有零關稅優惠。此舉旨在配合蘋果公司將iPhone生產線遷至印度,也是美國主導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關鍵一步。

  關稅談判陷入僵局

  「對等關稅」政策出台後,美國副總統萬斯攜家眷訪問印度,並高度評價兩國的夥伴關係,旨在為美印簽訂貿易協定鋪路。數據顯示,美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2024年兩國雙邊貿易額達1290億美元,印度錄得順差457億美元。

  鑒於印度在地緣政治方面的獨特性,外界對於協議達成的預期十分樂觀。但現實情況是,兩國的關稅談判很快陷入僵局。針對美方要求全面開放農業、乳製品市場,印方表達出了強烈的抵制態度。印度總理莫迪曾公開回應稱,「印度永遠不會在農民、奶農、漁民的利益上妥協。」

  7月31日,美國以「農產品貿易不公」為由,對印度商品加徵25%的關稅。8月6日,美國又因印度進口俄油,追加徵收25%的關稅,如此印度出口美國的商品總稅率達到50%。特朗普還將印度形容為「死亡經濟體」,諷刺後者經濟封閉、製造業疲軟、失業率高企。該言論極大刺激了印度的民族情緒,引發了抵制美國消費品牌(如麥當勞、可口可樂、亞馬遜)的全民運動。

  進口牛奶遭遇抵制

  為何莫迪政府在貿易政策上不肯妥協,背後涉及多方面原因:

  首先,農民在印度勞動力人口的佔比高達45%,同時也是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的核心票倉。政府為特定農產品設定的最低採購價格(Minimum Support Price)政策,以及對化肥、電力的高額財政補貼,是維繫印度農民生計的關鍵。而美國農業的機械化、規模化程度較高,價格競爭力具有碾壓性優勢。以大豆為例,美豆每噸價格約300美元,而印度約為450美元。市場一旦開放,很可能導致印度本地大豆的滯銷。

  其次,印度的宗教信仰也構成了巨大阻力。奶牛在印度教中被看做是神聖的動物,餵養過程必須遵循傳統方式,飼料也必須是素食,以確保牛奶的純潔性。但美國奶牛通常會食用動物蛋白,觸及了宗教禁忌。

  再次,俄烏衝突爆發後,印度加大俄油進口,實際上得到了美方的默許。一方面,歐洲在不違反對俄制裁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印度的「轉口石油」補充能源;另一方面,俄油的流通維繫了國際油價的穩定,有利於美國抑制國內通脹水平。但如今特朗普以此施壓印度在貿易談判讓步,莫迪政府在情感上自然難以接受。

  近日特朗普大幅提高H-1B簽證的續簽費用,IT外包業務發達的印度成為了最大受害者,該國常年申請比例都在70%以上。即使說,今次簽證風波很大程度上是美印貿易爭拗的延伸,眾多技術移民遭受到了無妄之災。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