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穩定幣近年快速擴張,主要受到「準美元」替代效應及為非法或違規交易提供便利等,兩項因素所造成。\AI製圖
美元穩定幣真能起到價值穩定的作用麼?今年美元貶值幅度逾一成,為持幣者帶來不小的損失。事實上,加密貨幣的初衷就是為了對抗「美元霸權」——通過貨幣寬鬆洗劫居民財富。站在這個角度來看,美元穩定幣也只是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過渡性產物。
「區塊鏈之父」中本聰關於分布式記賬系統的設想,正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提出的。而比特幣的信徒也堅信,去中心化代幣最終可以幫助人們擺脫對美元金融體系的依賴。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幣圈都扮演着「反美元急先鋒」的角色。譬如去年6月,一則《石油美元協議到期,沙特不再續簽》的虛假報道震動外界,其後追溯信息來源,發現是幣圈一手炮製。
雙贏合作各取所需
那麼為何美元穩定幣會大獲追捧呢?這又與穩定幣實際應用場景有關。筆者認為,穩定幣近年來的快速擴張,主要受兩大需求的刺激:1)在遭遇金融制裁或自身外匯管制的國家,穩定幣起到了「準美元」的替代效應;2)穩定幣為非法或違規交易提供便利,是與美元體系「匯兌損失」最小的洗錢渠道。而隨着美國議會通過《天才法案》,美元穩定幣又成為了金融市場的寵兒。
換句話說,美元與穩定幣達成了階段性的雙贏合作。一方面,美國借助穩定幣擴張美元鏈上話語權,解決美債需求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幣圈獲得了合規資產的身份,承接天量資金的湧入。不過,加密貨幣理念與現代央行制度之間的深刻矛盾依然存在,一旦市場再次上演金融危機時刻,規模龐大的鏈上資金將會尋找更加純粹的「超主權穩定幣」進行配置。
2014年,米蘭理工大學教授Ferdinando Ametrano撰寫了一篇學術論文,題目為《哈耶克貨幣:加密貨幣價格穩定解決方案》(Hayek Money: The Cryptocurrency Price Stability Solution)。文中援引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哈耶克的貨幣理論,呼籲建立一套根據市場需求動態調節幣值、以購買力穩定作為目標的穩定幣體系。
深層矛盾難以迴避
2019年,AMPL穩定幣正式上鏈以太坊進行交易。AMPL以智能合約的形式規定,根據通脹率作出動態調節,保證幣值與2019年1美元的購買力相當。具體操作如下,AMPL通過「Rebase」(代幣供應變化)機制控制穩定幣每日供應量,當價格高於目標區間,增加供應量、壓低價格;當價格低於目標區間,減少供應量、推高價格。這種自適應模式避免了人為干預,符合奧派經濟學對於市場自發秩序的推崇。
Rebase機制精妙之處在於,智能合約會對用戶手上的穩定幣等比例增減。這也意味着,無論供應量如何調整,持幣者的鏈上份額都會保持不變。以往美聯儲每一輪放水都會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癥結在於持有金融資產的居民要比持有實業資產的居民更早受益,這在金融學中稱之為「坎蒂隆效應」,AMPL穩定幣就很好地規避了該風險。
目前來看,AMPL穩定幣的市值約為3500萬美元,規模要遠小於USDT(泰達幣)的1626億美元及USDC的640億美元。從側面反映出,投資者對於此類非實物抵押的算法型穩定幣還是心存疑慮。此外,Rebase機制吸引了大量套利資金操作,導致幣值波動性也要遠高於美元穩定幣。但未來美元信用若遭遇廣泛質疑,AMPL的購買力保值優勢即會凸顯,屆時美元與穩定幣之間或迎來分道揚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