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瑪氏食品旗下的知名品牌M&M's發起品牌形象更新活動,對標誌性的旗艦產品「M&M朱古力豆」進行形象改造,當中包括弱化6隻朱古力豆的性別特徵,並且不再在朱古力豆角色的名字前加上性別稱謂等。
事實上,類似這樣的「去性別化」營銷已並非陌生的概念,近年大熱的「無性別」服飾品牌Bosiea在3年內取得5輪融資;日本生活方式品牌無印良品也宣布將在今年春季實現50%的服裝採用男女通穿的設計;玩具品牌樂高(Lego)於2020年去除了產品上「適合男孩或女孩」的標籤,以鼓勵消費者突破既定的性別框框,該舉動在社交網絡上獲得大量網友支持。
越來越多國外品牌廠商選擇布局「去性別化」領域,其實與本土市場的環境變化有關。近年來歐美國家的「去性別化」和多元化運動,讓不少品牌都刻意標榜關心社會議題的形象,以迎合消費者的喜好,因此在營銷中往往觸及包容性和歸屬感等議題。然而,隨着「去性別化」潮流變得熾熱,該現象所造成的「矯枉過正」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爭議。
2017年,英國百貨公司John Lewis去除童裝部男孩和女孩標籤,讓所有童裝走中性路線,此舉引發了廣泛輿論。一方面,一些家長和支持性別中立的團體稱讚該公司推廣多元包容文化的做法,打破「過時的規範」;另一方面,社會上亦有不少聲音批評該公司屈服於「政治正確」。除此之外,為了在市場上取得關注,部分品牌也開始利用「去性別化」概念借機炒作,「無性別美妝」、「無性別穿搭」等開始成為品牌的宣傳噱頭。
有專家認為,「去性別化」即使在消費層面有所展現,但也不代表男性與女性的消費趨向完全相同,無論社會輿論還是商業宣傳,都應該避免「矯枉過正」的情況。與其執著於刻意推出「去性別化」產品,甚至改變品牌風格以追趕熱潮,品牌不如積極思考如何通過提升產品質量及挖掘品牌故事,回歸到產品和品牌吸引力本身,從而刺激消費和匯集更多忠實顧客。
(作者為安里控股董事總經理)